(四)构成歧解的方式。歧解是利用了言语的歧义性,言语的歧义性是歧解的基础。
1.利用同音词构成歧解
(7)从前有一位先生,想考一考学生。他问学生:“郑成功这个人熟悉吗?”许多学生一时答不出来,只有一个学生说:“先生,郑成功这个人我不熟悉,郑成功的母亲我熟悉,她是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学生听了都张嘴大笑起来。【这两个“成功”是同音词,词义相异,作者正是利用了这一特点,故意曲解“成功”一词,达到幽默诙谐的效果。】
2.利用多义词构成歧解
(8)妈妈叫儿子到食品商店去买两斤鸡蛋,再三嘱咐:“要认真挑选,不要坏的。”不一会儿,儿子把鸡蛋买回来了,妈妈一看,吃惊地问:“怎么都打破了?”儿子说:“我怕有坏的,一个个都打开看了,没有坏的。”【“不坏”在这里有两种理解:妈妈理解的“不坏”是指“不变质”和“不破损”;儿子理解的“不坏”仅仅是“不变质”,而忽略了“不破损”,结果将鸡蛋一个个打破了。】
3.利用句法关系的不确定性构成歧解
(1)修饰关系。(9)几个营的干部都来到前沿。【在语义表达上可产生两种理解:第一,“几个”修饰“营”,可以理解成“来自几个营的干部(不一定是营级)来到前沿”。第二,“几个”修饰“营的干部”,可以理解成“几个营级干部来到前沿”。】
(2)动宾关系。(10)处分了你的班长。【如果“处分”和“你”构成动宾关系,就可以理解成“处分了你的那个班长”;若“处分”和“你的班长”构成动宾关系,则可以理解成“受处分的是你的班长”。】
(3)并列关系。(11)小李和小张的朋友。【该句有两种理解:A()小李和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是小张的朋友。B()这位朋友既是小李的朋友,又是小张的朋友。】
(4)介宾关系。(12)关于鲁迅的著作。【“关于”所涉及的范围如果是“鲁迅”,则可理解为“关于鲁迅生平事迹思想等方面的著作”;如果“关于”涉及的范围是“鲁迅的著作”,则可理解为“关于鲁迅自己写的著作”或“关于鲁迅自己拥有的著作。”】
(5)施受关系。(13)反对的是他。【“他”作施事,表示“他反对”;“他”作受事,则表示“他被反对。”】
4.利用句读构成歧解
(14)有一位秀才应聘到财主家做私塾先生,秀才深知财主的吝啬,立契时写道:“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素菜一碟足矣。”东家听后大为高兴,即刻在契约上签了字。秀才几天后到任,见招待甚差,便拿契约找财主理论:“契约上明明写着‘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素菜一碟足矣。’你怎么不按契约行事呢?”【秀才在立契约时,故意使用白文,即不加标点,并口头断句,让财主在契约上签字后,再做另一种断句,以戏弄财主。】
5.利用特定语境构成歧解
(15)姐夫个性木讷寡言,与内向的姐姐正好是天生的一对,婚前两人同事三年,彼此虽然有意,却没有勇气表白,后来在同事的安排下,他们开始约会了。姐姐羞怯地问道:“为什么每次我们四目相投的时候,我总觉得你的眼里有很特别的东西?”姐夫脸红红地回答:“哎呀!你怎知道我有沙眼的?不过请放心,医生说差不多已经痊愈了”。【在特定的语境中,姐夫听到“你的眼里有很特别的东西”的问话,心慌意乱地道出了自己曾患过沙眼病。】
歧解法利用了语言的歧义性,这种歧义性可以表现于词、短语、句子、语境中。巧妙地运用歧解,能产生理想的交际效果,或造成幽默诙谐的言语特色,或轻松愉快的谈话气氛,或达到辛辣讽刺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