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年初总有种陷入巨大旋涡的感觉,过去的一切被推翻,光溜溜地站着反思,盯着审美与能力之间的巨大鸿沟,觉得很难过。所以最近窝起来汲取营养,在有着大型吊车,电焊和钢板的世界里,体会这世界的温柔。
今天推荐的三部都是纪录片,很多人一听说是纪录片,天然就会产生畏惧和排斥,总觉得没有看几集喜剧来的轻松。但其实纪录片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科普方式,必然讲的都是些浅显易懂的知识。而且我们从这个产业来讲,都是做创意产业的人,怎么会只把干巴巴的知识放在台面上让你看,为了收视率也要做的有趣一些。
一、宇宙时空之旅(COSMOS:A SPACETIME ODYSSEY)
首先推荐的是这部由由福斯广播公司(FOX)和国家地理频道(NGC)联合打造的科普巨制。总共有十三集,由著名的天文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主持。
从第一集就开始让我如痴如醉,简单看下当时的笔记:
布鲁诺是埃及赫尔墨斯原始宗教的信徒,在他的著作里,太阳也已经不再是宇宙的中心。他相信宇宙的无限,认为无限个宇宙中有无数个世界。在布鲁诺的宇宙里,世界不再局限于几个封闭的水晶天球,它变的丰富、变的生动,无数个世界自成体系,世界在运动中得到更新、得到再生。教皇贝拉名为布鲁诺定下八大异端罪状,包括反对天主教思想、反对三位一体、反对基督的神性、相信轮回转生、相信无尽宇宙思想等等,甚至还包括质疑圣母玛利亚的童贞受孕。在文件里,对日心说的支持并未成为审判的理由——事实上和那八大异端罪状比起来,支持日心说的罪过实在显得太过轻微。
看完之后完全只能感叹自己的无知,当年的历史书带给我们的太少,而在这历史中有无数我们可以随意打捞的星光。
这部纪录片从宇宙起源开始,讲述了我们的蓝色星球以及气候变化,带我们以最宏观和最微观的角度来审视宇宙。如果你看到最后一集的走向未来,你会发现这是卡尔·萨根撰写的讨论我们的星球与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作用。
更不用提节目的完美的特效和动画,技术带给我们的是冷冰冰的器械还是有温度的人文关怀,完全取决于我们怎样使用。
二、蓝色星球(The Blue Planet)
蓝色星球最近出了第二季,成为豆瓣历史上评分最高的作品——9.9分,它被提及最多的形容词是“美到窒息”。BBC神作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蓝色星球2》能得这么高的分数呢?
先来看几组数据:长达4年的拍摄时间,摄制组共经历125次探险,访问39个国家,执行125次探险,摄制组的水下拍摄时长6000多个小时,足迹几乎踏遍了世界各地的大陆和海洋,甚至包括南极冰盖下1000米深的海底。“9.9分”绝不是偶然,背后承载的是沉甸甸的付出。
《蓝色星球2》的独特魅力在于——使人类放下了文化、习惯、立场和其他一切差异,空前一致地坐在同一块屏幕之前,屏气凝神地观看。英国自然学家戴维·爱丁保罗夫曾说:
没有一个孩子会对自然的奇迹无动于衷。如果你失去了对自然的热情,你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人性更珍贵的东西。
而片子里常常见到的“神奇”画面——人类前所未见的场景或动物行为,超出源自于进化的人类想象力。
如果说吕克·贝松的剧情片《碧海蓝天》将海洋诗化成“萦绕在生命中至美的幽蓝”,那么《蓝色星球2》则不断提醒我们:“在广博的自然面前,俗世烦恼狭隘到不值一提”。
三、地球脉动(Planet Earth)
BBC《蓝色星球》的纪录片摄影团队,再次集结奉上了这部堪称难以超越的经典纪录片《地球脉动》。从南极到北极,从赤道到寒带,从非洲草原到热带雨林,再从荒凉峰顶到深邃大海,难以数计的生物以极其绝美的身姿呈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看到了Okavango洪水的涨落及其周边赖以生存的动物们的生存状态,看到了罕见的雪豹在漫天大雪中猎食的珍贵画面;看到了冰原上企鹅、北极熊、海豹等生物相互依存的严苛情景,也见识了生活在大洋深处火山口高温环境下的惊奇生物。当然还有地球各地的壮观美景与奇特地貌,无私地将其最为光艳的一面展现出来。
很多人纠结于要从纪录片中学习知识,往往Mark住想等到有整块的时间去研究,结果往往就变成了云盘里的垃圾。但这里我提供一种思路,现代的大部分事情其实都是靠审美:在人人都化妆的年代,考验的不再是长相,而是人的审美;有了较高的审美,你就不会天天关注明星是否有男女朋友,有了男女朋友后什么时候结婚,结婚了以后什么时候有孩子或者什么时候离婚;做选择你也不会只考虑是离家近拿钱少,还是拿钱多离家远的公司;创作,不论是哪种形式,都需要我们去把握、筛选,然后实施,每一个环节都会突出你独一无二的审美来。
所以观赏纪录片如果对知识觉得可有可无,不如去尝试把它当成一件提高审美的事情来做:从日常生活中抽离,用一种广阔的角度去思考选择,困境,别让未来和生命一眼看得到尽头;扎扎实实融入到生活中,去研究画面/构图/颜色,哪怕是让房间的陈设和谐一点,让今天的服装搭配一些。
这样就算你看一个画面,一节片段,都是在看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