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会不会被宠坏?

最近看的几本书以及学习的心理学专栏,关于成为自己的那部分都有提到,父母如果能无限地宠爱孩子,给孩子提供一个抱持性的环境,孩子就能自然地成为那个最好的TA自己。虽然我能接触这种观点,也觉得颇有道理,但心里总有一个疑问,父母无限宠爱的话,真的不会宠出一个熊孩子来?如果无限宠爱是对孩子有利的教育方式,那那些熊孩子又是哪里来的?

直到前两天在武志红老师的专栏里看到PALA创始人孙博的故事,我心中的疑问才彻底解开了。

孙博小时候她的养育者奶奶以及父母把她宠到了极至。来看几个她小时候的事。

她上幼儿园的时候,因为精力旺盛不肯午睡,幼儿园的老师就找她奶奶谈话,希望奶奶能做点什么。结果,她奶奶辞掉了医院的工作,到他们幼儿园去当了校医,这样孙博在午睡的时候就可以到奶奶医务室里去了。后来,她奶奶对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不满,自己开起了幼儿园。

小学考初中时,以孙博的成绩可以上北京最好的中学,但是她更想上另一所校服很好看的学校,这是一个很任性的理由,但她的父亲居然同意了她的选择。

毕业后她进了一家国企,出色的工作能力,使得领导很看中她,但那却不是孙博内心想要的工作,她向单位提出了辞职,单位领导觉得这么好的工作辞了太可惜了,就给她父亲打电话,希望她父亲能够做女儿的思想工作,结果她父亲在电话里就对单位领导说,他相信她的女儿,尊重她女儿的决定。

按照我们惯常的理解,这么被宠大的孩子肯定被惯坏了,但用武老师的话说孙博非旦没被惯坏,还非常的单纯温暖。

回顾孙博小时候的几件事,不难发现,孙博的家人都是围绕着孩子的感受来的,不想午睡就不午睡,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上不管什么理由,工作也是如此。进一步看,孙博家人尊重孙博的这几件事都是孩子自己的事,也就是说孩子自己的事让孩子自己做主。这背后是一份深深地信任,养育者放下了自己的自恋,不以自己过往的经验去限制孩子,相信孩子能够掌控TA自己的人生。

再看被宠坏的熊孩子,怕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长辈哄着喂,于是孩子饭来张口;怕出去玩被小伙伴欺负,变身保镖,一发现苗头不对,立马上去帮忙,于是孩子飞扬跋扈;为了哄孩子开心,家里长幼次序颠倒,于是孩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宠”满足的是父母长辈自己的需求,不能让孩子饿着,不能让孩子被欺负,不能让孩子不开心。而这背后是深深的不信任,不相信孩子自己懂饥饱,不相信孩子能处理与伙伴之间的关系,不相信孩子有快乐的能力。

宠有不同的宠法,结果却天壤之别。所以,孩子到底会不会被宠坏?那得看父母怎么宠,是信任地宠还是不信任地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