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文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重要的一个节气。读中学的时候,每年都要有一次下乡劳动,一般都会选在芒种季节,因为这时候北京郊区的麦子黄了,正待收割。我们中学那时候常去南磨房乡帮助老乡收麦子,在乡间,我从老农那里学到一个谚语“杏黄麦熟”收完麦子回家到市场一看,果然摊子上到处都有卖杏的。我把学到的这个谚语“杏黄麦熟”写进作文里,得到老师的表扬。
节气,真的神奇,像是一位魔术师,自然界的一切都逃脱不了节气变幻的色彩晕染。芒种,乡间是麦子的一片金黄,城里没有麦子,也得派橙黄橙黄的杏来诉说这个节气中的一点儿心思。
那时候,觉得南磨房乡离城里很远。现在,早已经成为城区的一部分。我现在居住的潘家园,就位于南磨房管辖范围之中。东三环远近一片林立的楼群,原来就是我读中学时候下乡收割麦子的田野。世事沧桑,城市化的飞速进程让节气变得只剩下了日历上的一个符号,起码,芒种节气中,属于北方的那一片梵高才能挥洒出的金黄颜色,已经很难见到了。
其实,芒种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还是一个播种的季节。在北方,是磨镰忙收麦子;在南方,则是忙稻子插秧。过去学过一首古诗,其中有一句: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虽然说的是比芒种节气略早一些时候,却一样可以看出南方播种时的忙乎劲儿了。
在我的理解中,芒种的“芒”,指的是收割麦子;芒种的“种”,指的是播种稻子。一个节气里既包含收获,又包含播种,在二十四节气中是绝无仅有的,足见芒种这个节气内容之丰富。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节气里,有这样两种鲜艳色彩在交织,一种是麦子金黄一片,一种是稻秧碧绿一片;一边是北方独属的热辣辣的阳光灿烂,一边是南方特有的子规声里细雨如烟。如此辉映在一起,让成熟和成长在同一时刻呈现,是哪一个节气中可以有的辉煌壮观景象?
芒种这个节气,对于农事的重要性便也尽显在这里了。所以,过去有民谚一直流传至今,叫做“春争日,夏争时”。这里的夏,指的就是芒种这个既要收获又要播种的节气,其忙碌的程度要以“时”来计算,远超过春节以“日”来计算的。过去还有一句谚语,叫做“芒种芒种,忙收忙种”,说的就是这个节气的忙碌劲儿。在这里,充分显示了我国语言的丰富性,是将芒种中带芒农作物的“芒”字,谐音化为“忙”,一语双关,涵盖南北,将繁忙而丰富的稼穑农事浓缩在两个字中,实在是我国二十四节气得天独厚的本事,农业时代中很多乡间的文化密码都蕴含其中了。
说起芒种,我总会忍不住想起40多年前在北大荒插队的时候,也是在麦收之后。只不过,在北大荒,麦子收割要晚于芒种一些时日。麦收之后,农闲时刻,我到当地一个姓曹的老农家借书。别看是老农,因是从沈阳军区复员的军人,从沈阳带了很多书到北大荒,他家成为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的图书馆。那是我第一次去他家,看见他翻开一个红漆立柜,这种立柜在乡间一般是盛放米面的柜子。他却从里面掏出了一本本的杂志,我一眼看到,是《芒种》,封面是有齐白石题写的刊名“芒种”两个醒目的墨笔大字。我凑过去一看,柜子里全是《芒种》杂志。他笑着告诉我,他有从1957年创刊到1966年停刊的全部《芒种》。
那些《芒种》成为了我学习文学的范本。我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学习写作的。一晃竟然43年过去了,芒种,芒种,43年前,我频繁从老曹家借阅《芒种》,也够一阵紧忙乎的了。想想,那应该是我的播种也是我的收获季节。
芒种读诗
《梅雨五绝》
宋 范成大
乙酉甲申雷雨惊,
乘除却贺芒种晴。
插秧先插蚤籼稻,
少忍数旬蒸米成。
《时雨》
宋 陆游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耕图二十一首·拔秧》
宋 楼璹
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
清晨且拔擢,父子争提携。
既沐青满握,再栉根无泥。
及时趁芒种,散著畦东西。
《芒种後经旬无日不雨偶得长句》
宋 陆游
芒种初过雨及时,
纱厨睡起角巾欹。
痴云不散常遮塔,
野水无声自入池。
绿树晚凉鸠语闹,
画梁昼寂燕归迟。
闲身自喜浑无事,
衣覆熏笼独诵诗。
《北固晚眺》
唐 窦常
水国芒种后,梅天风雨凉。
露蚕开晚簇,江燕绕危樯。
山趾北来固,潮头西去长。
年年此登眺,人事几销亡。
《龙华山寺寓居十首》
宋 王之望
水乡经月雨,潮海暮春天。
芒种嗟无日,来牟失有年。
人多蓬菜色,村或断炊烟。
谁谓山中乐,忧来百虑煎。
《田间杂咏》
明 作者: 樊阜
新水涨荒陂,芸芸稻盈亩。
东家及西邻,世世结亲友。
夏至熟黄瓜,秋来酿白酒。
新妇笑嘻嘻,小儿扶壁走。
门口沙溪清,垂垂几株柳。
醉卧梦羲皇,凉风入虚牖。
近说明府清,征徭曾减否?
枣花落靡靡,一犬护柴关。
节序届芒种,何人得幽闲。
蛙鸣池水满,细草生阶间。
刈麦欲终亩,风吹雨过山。
大儿早未饭,叹息农事艰。
豪贵本天命,悠悠不可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