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论语·颜渊》
【注释】
①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惑:迷惑,不分是非。
②主忠信:以忠厚诚实为主。
③徙义:向义靠扰。徙,迁移。
④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见《诗.小雅.我行其野》。这两句诗引在这里,颇觉费解。有人认为是错简。今按朱熹《四书集注》中解释译出。
【翻译】
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去提高品德修养和辨别是非。孔子说:“以忠厚诚实为主,行为总是遵循道义,这就可以提高品德。对于同一个人,爱的时候希望他长期活下去;厌恶的时候,又希望他死去。既要他长寿,又要他短命,这就是迷惑。‘这样对自己实在是没有益处,也只能使人感到奇怪罢了’。”
【解读】
不要感情用事
孔子在这里谈及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崇德”,一个是“辨惑”。所谓“崇德”是指个人的修养,就是改善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道德高尚起来。换句话说,崇德就是要指如何修炼自己的人格。孔子认为要想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要特别注意两方面,一是忠、一是信。“忠”是忠厚诚实,对人对事以事实为主,不加歪曲。还有就是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为国家大事也好,为朋友私事也罢,都尽心尽力,就算赔上性命,也在所不惜。“信”,就是对别人要讲信用。而“徙义”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做合情合理的事情。
孔子所谈论的两个问题,重要的是第二个,就是“辨惑”。“辨惑”一般来说是对别人而言的。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往往缺乏思考、辨别的能力。有人说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评价,但是经验的范围非常广大,而且其本身的可信度也值得商榷。大多数人往往不能做到客观地评价别人,在做出评价时通常会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
人有七情,自然有好恶之情。当这种好恶之情渗透到对真理的认识中时,就会产生偏见。情近则信任,情疏则怀疑,这恐怕是人之常情。然而这种或亲或疏的感情,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我们对事物或他人的评价,使之流于浅薄或偏颇。一个人如果和我们关系非常亲近,就会觉得他做什么都是正确的,就是做错了,也会为他找出各种理由推卸责任;但是如果与我们没有什么亲密关系,反而有些过节,那么就会觉得他做什么都不对,就算做得不错,你也会故意“鸡蛋里挑骨头”。这就是感情用事的表现。一个人按自己的好恶或亲疏行事,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业产生的不良影响都是巨大的。
我们普通人最爱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比如一对情侣的相处就可以用孔子的这一番话来印证。两个人好的时候看对方什么都顺眼,就是打骂对方也觉得那是爱,正是打是疼骂是爱,这就是“爱之欲其生”的表现。当两个人由浓情蜜意变成怒目相视时,一对佳偶变作了怨偶,彼此开始谩骂对方,把以往的恩爱岁月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恨不得希望对方出门都要被车给撞死,这就是“恶之欲其死”的表现。
普通人有这个毛病还好,万一是一个领导者还有这样的褊狭,就会引发一场内部人事上的“地震”。汉文帝是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皇帝,他也有偏爱。他有一个很宠信的臣子叫邓通。当时有一个叫许负的女人很会看相,她为邓通看相,说邓通将来要饿死。这句话传到了汉文帝的耳朵里很是心痛,于是下旨把四川的铜山赐给邓通,并准许邓通自己铸钱。但邓通最后还是饿死的。这就是汉文帝对邓通“爱之欲其生”。孔子说:“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这是两个绝对矛盾的心理,人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心理,这是我们人类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