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小尘老师的话
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写一些话给小尘,也写一些话给自己。
2023年在惠州大亚湾我有幸听过小尘老师的分享,更有幸与小尘老师在大亚湾的食堂共进过一次午餐,也是在那一次餐会中第一次知道了“日更300天”这个活动,对于我这样一个三分钟热度的人而言,每天坚持做一件事,无论大小都是困难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小尘老师竟然是数学老师,我想如此热爱文字、热爱写作的老师一定是个不一样的数学老师,一个让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并行的老师。小尘老师不仅自己坚持写作,还用她的坚持力带动了一大群人在写作中成长,“教育行走,一起写吧”就是一个充满牵引力和包裹力的奇妙之地,兴趣相似、爱好相同的人总是能给彼此更多的力量和勇气。
怀着一颗好奇心和一点点的挑战心,我加入了小尘老师发起的“日更300天”的教育写作训练活动,每天500字,主题不限。起初的一段时间里,我也是每天写,每天留心观察生活里的点点滴滴,抓住一点能够启发我、感染我的事情来写,每写一次,差不多要40分钟到一个小时,最初是在暑假期间开始的,所以时间比较宽裕,后来开学,接手了班主任的工作,时间一下子就不够用了,全新的身份,全新的领地,全新的教材,每天都恨不得有25个小时可以用,日更写作的事渐渐成为了每天的那个“差点忘了”。即便这样,看到群里每天都有小伙伴在记录,在打卡,咬咬牙也日复一日的坚持着。只是到后来,日更的质量就不敢保证了,文案质量的下降让我对我参加这件意义非凡的事产生了怀疑,慢慢地日更已然成为了我的每日“一负”,负担的“负”,然后我停止了日更,与此同时,我发现在群里打卡的小伙伴也越来越少。坚持不易,我有了更具象化的认知。在今年长沙明达的破冰晚会上,依然有一个环节是为所有坚持完成日更300天的小伙伴颁奖,名单中有我熟悉的朋友,比如李林、杨善芹、李丽娟、刘洋......看到他们站上领奖台,手持一份凝结了汗水和智慧的奖状,成为全场的焦点,成为自己的冠军,那一刻,我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为所有的“长期主义”的朋友、小伙伴们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有些许神伤,因为自己的不够坚持、不够坚定。“坚持”,于我而言真的很难,但我也真的很想战胜自己,我想重新出发,去坚持“日更”这件“小事”,我对自己说,文案的质量做次要考虑,“坚持”是第一要义。就这样,我决定再一次加入“日更”写作打卡活动。
今年的8月1日,我重新出发了。再出发,日更活动有了更高的要求,310天的区间坚持打卡300天,每月一篇2000字以上的主题写作稿。活动进阶意味着挑战升级,与我而言,还是门外汉,升级的挑战是否能完成,我心里也没底,但我还是加入了,从第一天开始,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也已经有几次的遗漏,我也不知道这一次我能走多远,无论结果怎么样,我希望我能比上一次的我有进步,那也算不虚此行。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一句曾经让我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箴言,再一次出现在我的耳畔。希望在远方,关键在脚下,加油吧,中年!
其实,从我生完小孩回来,用前所未有的一种积极状态在学习、工作,争取进步,我一直处在一种忙碌,但不知道在忙什么的状态。直到,前不久在上海一个专家“祝庆东”老师的讲座中听到了他对青年教师发展的指导,他建议每个老师都应该以8个“1”作为目标:
例如:一个词:活动式教学;一句话(教育主张):让师生的生命活力在学习活动中张扬;一段话:300字概要;一篇文:期刊论文(全面介绍教学主张的期刊论文);一个案:成长个案(特级、正高申报书最好的总结);一课例:代表课例(好课获奖,课例正式发表);一成果:教学成果(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一本书:学术专著(正式出版、科研成果奖)。
说实话,听到这个八个一的成长目标,我内心为之一颤,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听过的最详细最落地的一个教师成长发展目标体系了,8个一囊括了教师个人成长方方面面的追求,是一种可视、可循、可检测的目标。我对标了一下自己现有的收获,结果并不意外,一项都没有成功,当然,这也似乎在告诉我我的成长空间还很大。无论怎么样,我想我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将更有目标感和引领感。
另一方面,这8个一的发展目标也告诉了我一个关于教师发展的硬道理,那就是专注于一个领域,然后去深耕,努力成为这个领域,无论是教学还是教研的佼佼者,这也符合目标国家所倡导的“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就是像专家一样学习、像专家一样思考。
在这三年多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我积极地接受各个方面的信息和任务,并且都努力地认真地希望能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但是我忽略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度分散自己的精力会让我无法专注地发展,因此,我目前所需要首要任务就是将自己的发展目标清晰化,工会、德育(班主任、非遗劳动社团)、生物教学等这些是我日常工作的主要板块,其中工会的工作主要是写宣传稿,日常也没有占用过多的时间,但是班主任、非遗劳动社团、班级劳动教育、生物教学是我工作的重点内容,从内心来讲,我几方面都想能够有所精进,有所收获,基于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我想将学习和工作的中心进行整合,做以劳动为主体的德育教育,做以新教材研究为主体的教学研究。希望我能够在各方力量的引领和帮助下,在德育和教学两个方面都能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