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阳的历史长河中,杨寿昌是一位不容忽视的人物,他的人生经历丰富且独特,在从政与教育领域都留下了深刻印记。
杨寿昌出生于惠阳区良井镇,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卓越的学习能力。他先后求学于惠阳丰湖书院、端溪书院、广雅书院,在这些学术氛围浓厚的学府中,他沉浸于经史子集,深入钻研儒家经典,为其日后深厚的学术造诣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国十年(1921年),对于杨寿昌来说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彼时,陈炯明在全省94县推行民选县长,惠阳地区的选举活动异常热闹。乡派和城派纷纷展开拉票活动,而邓铿认为杨寿昌“品学兼优,素孚众望”,力主他出任惠阳县长。选举当日,杨寿昌以4564票的绝对优势,几乎全票当选为惠阳首任民选县长。
上任后的杨寿昌,一心想要为惠阳百姓谋福祉。他积极倡导农民种桑养蚕,试图通过发展农业经济来改善百姓生活。为了加强城乡联系,他还大力推动架桥修路工程,努力改善交通状况。同时,他深知赌博之风对社会的危害,因此严厉禁止赌博,希望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然而,他的铁面无私却让他在官场中遭遇诸多阻碍。有一次,他派警到淡水镇邓屋捉赌,邓屋是清朝铁面御史邓承修的老家,也是邓铿的故居所在地,杨寿昌此举触动了当地一些人的利益,被邓姓绅耆痛骂“忘恩负义”,还遭受了各种攻击。走在街上,他甚至被人故意从楼上倒尿,弄得狼狈不堪。面对这些困难和诋毁,杨寿昌虽一心为民办实事,但最终还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仅任职数月便辞去县长一职。
尽管从政之路坎坷,但杨寿昌在教育领域却成就斐然。他曾担任惠阳余山师范监督、淡水崇雅学校校长等职务,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学识,倡导兼收博采、学能致用的教育理念,特别增设实用之学,指导学生学习地理、天文、算数、练兵、格致等科目,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新知识世界的大门。此后,他还在广东高等学堂、存古学堂、两广方言学堂、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黄埔军校、岭南大学等多所院校任教,深耕教坛近五十载。在中山大学,他担任首任文科学长,主讲经学、古文,凭借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独特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龙川人罗以文就曾称赞他“博学鸿才,对经史精义,烂熟胸中,其讲学时阐扬透辟,殊足钦敬” 。在岭南大学,他得到校长钟荣光的重用,先聘为国学副教授,继而成为国文系主任,即便年过花甲,他依然热情高涨,白天讲课“至忘形时,每每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除了教学,杨寿昌还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的建设。1928年夏,他辞职返乡养老后,仍心系家乡教育,积极筹办良井中学,为家乡的学子创造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如今,良井中学的果庵亭上楹联“教泽长存,仪型永在”,正是对他教育贡献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