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第三节课上了一堂数学公开课《什么是周长》。整体来说课堂展现的效果和自己设计的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整堂课我设计的是通过小蚂蚁早上跑步遇到的数学问题导入新课,再通过帮助小蚂蚁解决树叶一圈是从哪开始到哪结束的问题,需要学生在活动单中描一描画出树叶的边线一周,接着是通过蚂蚁妈妈带来的六个平面图形图形,请同学们帮助辨一辨真假周长起到强化概念的作用,这里是通过设计了开口和封闭的平面图形的对比,找出封闭图形的周长再强调一下一定是封闭图形的一周。然后找一找物体的表面的一周并摸一摸它的周长。接着是通过思考实际的长度引出测量,在这里测量不是重点,而是通过测量边线的过程,体验一周的长度。这里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数学书直边,一个是树叶曲边需要学生掌握变曲为直的意义。最后有点遗憾的是在结束的时候我应该总结一下什么是周长,把周长的概念写在黑板上的。(封闭图形)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这样前面的每个环节在最后都有了落脚点。
一节课下来没有上次感觉那么轻松,稍微有点累。课堂进行到后面环节时,我在把握课堂调配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课后我认真听了杨校长、王主任和吴组长的点评,并做好了记录进行了深刻思考。前辈们认为前面都还可以,但是在操作活动中没有做好。建议我应该利用展台,展示学生的作品。还需要注意细节,杨校长告诉我板书应该要完整美观。谢谢大家的的宝贵意见!
通过这次锻炼的机会我对课堂合作交流法有了一些新的认知,结合这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不知道是否合理还请批评指!
首先课堂上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我们面对的对象,其次我们应该思考的是目标,最后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经过精心的组织,来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对于这节课来说我认为学生对周长是有了一定的认知的。
课堂上还应该要有真实的感觉。予许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他提出来就应该给予鼓励。昨天在讲到找一找身边物体的周长时,就有一个小朋友拿着手在同桌头上比画了一下,看到我看到他,他立马收回了手感觉自己做错了什么一样,其实他不知道,就他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反而能证明他是认真思考的,还是一个善于动脑的孩子。在教学设计中我是预设计了可能会有人说出头围的,但是感觉应该希望不大。正好他的一个举动被我看到了,很谢谢这位孩子,他可能认为自己的这个举动老师会说他淘气,反而成为了一个活学活用的亮点。抓住了这一例子课堂上也多了一些不一样的快乐。更加验证了数学无处不在,可以是周边的物体也可以在身体上发现数学问题的存在。
课堂上测量出树叶的周长中,我们会涉及到很多问题。学生需要思考的东西有很多,如:1.任务是什么;2.如何得到周长;3.测量时应该注意什么?它不像数学书是直边,树叶是曲边,围好树叶的一圈,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呢?4.同桌怎么样合作才能完成任务。课堂上就有一组学生是没有完成合作任务的,我是让他们前面一组的学生,一个带一个最后明白,需要一个人先围树叶的半圈,另一个同学围剩下的半圈,做好标记,利用变曲为直的方法把线拉直,再测量线的长度。试着想一下,如果把什么规矩都告诉他们,按着规定做,一定不会出别出心裁的方法,他的方法不一定实用或简单,但一定是他们经过思考的。
再比如昨天听了齐老师试上长方形周长这一课时,李老师就提议我们不应该特意强调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都好。我同意李老师的想法,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假设对于学困生来说,我就只能理解四条边相加之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这样不也挺好的吗?在我们的教学中方法多样应该仅供参考而不是一定都要掌握。如果他们通过利用图形的特点对边相等的特征,得到图形的周长。能想到这一点当然是很好啦,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学生认知水平有快有慢,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的思维都是一样的,有的学生暂时就是达不到那样的认知水平,我们不能要求十根手指头一样长,盲目的拔高只会让部分人会受到伤害。就像学困生一样,对哪一门就是不感冒,我们可以发掘他其他方面去培育,可以是音乐、可以是体育、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培育。这样才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坚持保护学生的个体的发展,最后才可能百花齐放香满园。所以我个人还是认为课堂有时候并不一定非要一板一眼的规定学生如何操作,只要他们主动参与进来,并且提前清楚自己的目标,学会反思整理遇到的问题,才会明白在操作中注意哪些事项。至于合作还是放手交给学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