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心得-公治长篇第四则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有人说:“雍也这个人有仁心但口才不怎么好。”孔子回答到:“为什么要口才好?口才好的人,总是用漂亮的话对付人,也因此经常被人讨厌。我可能不知道雍也的仁心,但是为什么要求他口才好呢。”

“佞”,口舌之巧,说出来大多为漂亮话,在居上者为大话空话套话,在居下者谄媚恭维假话,不管出自谁口,最大的特点是“不走心”,“没诚意”,甚至“违心”而怀有“私欲”。

而儒家历来一直要求情感的表达真实和自然,即要有“仁心”,显然对于这种“套路已深”的虚假的佞言唾弃之如沫,所以孔子宁愿木讷也不要佞巧。

但是为什么孔子会认为讲漂亮话会遭人讨厌呢?这与我们现实的常情不符啊,在我们的社会里是不会讲漂亮的话是不讨喜的,反而话说说的越漂亮越能左右逢源。

大概孔子那个时代的人还都比较朴实纯真吧,有比我们现代人更高层次的自我,他们能够认清自我和要求自己不断改善,所以他们不喜欢漂亮的话,尤其是受过教育的精英阶层,漂亮的话只能麻痹一个人,让一个人处于得意之中而固步自封。

历史虽然向前发展了,但是我们的需求似乎在退步了,我们需要在别人的“赞美”中找到自我,我们需要给别人“赞美”,以获得和谐的社会关系。

既然我们生活在一片赞美声的这种大环境下,我们似乎很难做出逆行,逆行往往意味着与整个潮流对抗。

所以,我们不能学习孔子的“焉用佞”,“仁而佞”才更符合时代精神,“佞”与“仁”两者没有本质的冲突,一个是做人的技巧,一个是做人的原则。

如果你经常说话得罪人,说明你还不够“佞”,那就慢慢的学会说些漂亮话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们受历了往事的洗礼 熟悉的风不再偷来云端的秘密 即使把我所执着全然放弃 为何还要有时间狩猎那留存的记忆 你何时有...
    潜寐阅读 89评论 0 0
  • 从前有一群人,他们有一个班级,他们几乎天天见面。后来有一场考试,他们就散了。 他们每个人又遇到了一些人,成...
    蹲厕所玩蛆阅读 355评论 0 0
  • 初秋的街头,风卷落叶,站在风中落叶围绕,无边落木萧萧下…… 你可知道,看着落叶我想起来了你牵着我手跑过大街,...
    静静地旅行阅读 36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