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个人学习整理记录,理解粗鄙,观点错误属正常情况)
《金刚经》是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佛教经典,其流通最广、注解众多,是汉传佛教最核心的典籍,禅宗的立派之本。传说禅宗六祖惠能本是广东的一介樵夫,有次到一个客店卖柴火,正好听到有居士诵读《金刚经》,听到其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心生感悟,便回家安顿好母亲,千里迢迢赶到湖北东禅寺,拜到五祖弘忍门下出家,因悟性太高,八个月后就写出了那首著名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深得《金刚经》中“空”的神髓,传得五祖的衣钵,将禅宗发扬光大。
《金刚经》的流行译本主要有三种,其中最流行的版本是鸠摩罗什(就是天龙八部中鸠摩智的原型)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其他还有唐玄奘(不用介绍了吧?)所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及义净大师翻译的《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喻指印度金刚石,最光明,最坚硬,也最珍贵,它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般若(bō rě),是一个佛教专用语,来自梵语的音译。意为终极智慧,超越普通智慧,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波罗密是到彼岸的意思,也可翻译为渡,意指帮助众生脱离轮回,抵达无生无灭的至高境界。
《金刚经》要表达的思想,我以为可以总结为:不执着于任何相,但行善事即可。
《金刚经》本身不分段,5000多字,昭明太子为其注解,分为32品,前半部分,都在讲一个主题,诸相皆空。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就是点睛之中心句。佛教认为,事物现象的本质为“空”。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感觉,世俗的种种烦恼,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颠倒杂想由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而生,本质上是空无自性的。
套用西方哲学理论大家康德的理论,就是人们以为自己所处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人们主观意识所认为的世界,举个例子,人可以区分不同颜色,但狗是色盲(眼睛里的感光细胞能接受的波长区域较短),那么人和狗的认为的世界就是不同的。一个是彩色的,一个是黑白的,哪个世界是真实的?现代科学早就证明,人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光线都是有一个频率范围的,还存在很多我们听不到、看不到的电磁波、紫外线等等,也就是说,人和狗只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区别,人并不比狗高明,人所认识的世界是非常狭隘的,离真实太远,佛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正是提醒我们,人的思想和认识受到自己的环境所限制,是建立在自身既有的概念、逻辑、观念之上的,它往往都是有倾向性的,只不过自己不自知,我们常把所思所想当成真相,把有限的理性当成无限的真理。
举个例子,晚清刚被坚船利炮打开大门时,人们是绝对不能相信还有一个地方可以没有皇帝,国家还能运转的,推己及人,我们现在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就肯定是对的吗?比如婚姻制度,一百年前还是一夫多妻,再过几十年,人类寿命突破,还有没有婚姻制度都是个问题。因此佛陀正是要打破我们意识上的围墙,打破执着,告诉我们凡夫看到的一切相,都是主观和虚幻的,不要被局限。而人类的痛苦往往都来自于对“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着,尤其是我相,为了追求我的各种妄念,以为得到就可以快乐,反而这种执念就是各种痛苦和因果的根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的后半部分,更进一步,在诸相皆空的基础上,告诉大家,连佛法也是空的。佛法只是帮助你走向真实解脱的方便法门而已,在人类思想史上,连自己本身都敢否定,但又能自圆其说,独此一家,最为彻底,佛陀确实拥有大智慧。
凡是着相的方法,都是有一定适用范围和场景的,换个场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举个例子,牛顿的经典力学在几百年期间都是被人们认为是绝对正确,并且被各种实验和实际场景反复验证无误的,直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现,才知道牛顿的方法是很片面的,不适用于大速度、大质量的场景,所以说一切的方法都是一种手段,解决当时的问题,不应该执着于某种方法。这方面佛法的表述是最彻底的。
那么一切皆空是否就啥也不用做了?当然不是。
《金刚经》通篇都是要破执,没有了贪婪、执著,就会得到清静、快乐的真心。真心发出的愿望,才能够帮助我们确定正确的方向和准则,正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诸善奉行、诸恶莫做,肯定会带领我们走向真正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