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泰山,清朝。有一天,初树同学迷失在泰山的崇山峻岭之中,正不知所之,突然面前的石壁中传出一个声音:“哪里来的经香,难道有转世的人来了?”
“经香”是啥?先剧透一下,否则,对于一个香文化传播者来说很不过瘾,经香是说那些老祖宗秘藏的经书,在特定的时间段,每一个字都会散发出浓香。是不是有点莫名激动?以后闻到香味就要注意,自己可能就是孔老夫子选定的接班人。
言归正传,听到石头里传出声音,初树同学当然是一脸懵逼,谁?谁呀?俺不是经香,俺是初树香,您认错人了。
下面发生的事情就更过瘾了,只见“剨然震响,石壁中开,贝阙琼楼涌现峰顶。有耆儒冠带下迎,”读到此处,惟有膜拜纪晓岚文字之高明,竟无需注释,宛如现场。贝阙琼楼、耆儒冠带,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白须飘飘的老儒大德从峰顶的层楼绮殿中冉冉而下,来迎接你哦,梦里都要笑醒。
可初树同学不太有出息,当时就吓傻了,连老神仙都忘了叫,半天才问:这是啥地方啊?大德说:这是经香阁啊,你穿越了,小同学。
小同学慢慢回过神来,问经香阁是干吗的?大德一笑,这就说来话长了。抓住他的手一路飞升,转眼到了山顶。一摆手,桌子上来了杯香茶。好香,初树同学问:这是何茶?大德说:《红楼梦》读过吧?初树同学点点头。大德很淡定的说:这就是太虚幻境的“千红一窟”啊。由纪晓岚穿越到曹雪芹,初树是不是很有逼格?
初树同学环顾飘渺仙境,真是千头万绪涌上心头。大德说:咱们不说闲话了。你不是问经香阁是干什么的吗?俺告诉你,你回去好好宣传一下,为读书人打打气。
从前孔夫子删定经书,可谓垂教万年。大义微言,递相授受。汉代诸儒,去古未远,主要做阐释注解的工作,基本上还能窥见先圣之心。当时人心尚淳朴安分,文化系统还没有党争的习气,惟各传师说,笃溯渊源。到了唐朝,这种好风气还保持得挺好。一直到北宋,确定了注疏十三部,分别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这是先圣认可的。各位大儒担心新说日兴,慢慢原先真的学说会成为绝学,所以建这个阁来贮藏这些经书。
初树同学这才知道,原来此事是古今同、中外同的,佛教说龙宫中藏的佛经比人间的佛经多很多,都是真的,不像人间伪经不断。龙树菩萨曾深入龙宫读经九十余日,并带回《华严经》一部流通于世,为人间最富贵繁华的经典。藏传佛教也有伏藏之说,莲花生大士把经藏藏在山洞、山崖、树林、河边,指定后来的某人才能取出弘扬。宝藏深藏,待天时重现,经香阁的作用也是类似。
大德在经香阁一呆几百年,嘴巴早淡出鸟来,好容易来个能说话的人,一时谈得兴起,拉着一脸崇拜的初树同学到处转悠。
来来来,你来看,这个阁的中间放着最初的版本,用五色玉匣子装着,是尊圣教的意思;再配以历代官刊的本子,用白玉匣子装着,昭帝王表章之功,这些都放在南面;左右则都是各家自己刊刻之本,按时代次序,放入阁中,用苍玉匣子装,奖励汲古之勤,这都放在东西两面。东西两边的廊屋里,都以沉檀为几,锦绣为垫。各位大儒的神灵,每年来巡视一次,一起依次坐在阁中。后面三排屋宇,收藏唐以前诸儒的经义,诸套编辑,收为一库。除此之外,虽著述等身,声华盖代,全部听其自贮名山,不得入此门一步。这是先圣们的决定。
这些典籍,每到子刻午刻,也就是中午和半夜,一字一句,皆发浓香,所以这里名为经香阁。因为阴气起于正午时分,阳气生于夜半子时,诸大儒阐发圣人之理,其精奥与天地通,所以相感。但是必须是传承儒学的人才能闻到,他人则不能。后世的儒者对于这十三部经书,有的夜以继日,钻仰终身,有的审视苛责,百般抨击,也是因为他们各自的根器不同而已。
至此,初树同学早已目眩神迷,恐高症发作,以至出现了严重的幻觉,大德这么热情,难道、难道要选我做接班人?不回家我妈妈会骂的呀!
大德再一挥手,不等祥云聚会,他们又掉到山脚下。大德不动声色的说,初树同学,你四世前为刻工,曾亲手刊刻《周礼》半部,所以身上余香尚在,我才能知道你来,带你参观一遍。希望你今后善自珍重,这个地方不容易到的。
白胡子大德长叹一声,老爸,我以为你给我派来个接班人,结果是个恐高症,爷爷也不管管你,说完就隐入石中。初树同学四顾茫然,哪里还有经香阁的影子,唯万峰插天,杳无人迹。
故事讲完了,大德说,这个地方不容易到的,不是说我们很难找到,而是说我们身心的香气已经荡然无存,不能感得经香阁现前了。三百年后,为了保住这一点余香,初树同学在香坊中拼命做香,盼啊盼,目前鬓发已经苍白,胡子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变白的理想。
对原文有兴趣的,可百度“朱子颖运使言守泰安日”,全文就出来了,经香阁大德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