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劝人读书时常说“开卷有益”,仿佛只要读了书,事事顺利,功成名就。“开卷有益”这句话大体是好的,但要分清一些场合,否则就会事与愿违,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对于青年学生来说,这个错不了。学习知识,增长学识,成就本领,干一份事业,这是开卷读书的一条光明大道。但是这个时候有些书是不适合读的,读了的话可以说百害而无一利。比如,儿童时读成人漫画,把纯真的孩童思想污染了;少年时读纯爱情小说,本该用来学习的精力,转移到不应该这个时候考虑的事情上;青年时读些遁世修炼等邪门杂说,把青春大好年华弄到黯淡无光。这些书也不是不能读,但读书的时候不对,浪费时间不说,还会把人引到歧路上去。
有句话叫“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并不是说不读书,而是指,光读书不行,还要去实践,去到社会上印证看过的书,这样才能真正明白读过的书的内涵,这个书才没白读,才会对自己产生收益。这就是读书方法问题,如果光读书,多读书,而不通过现实消化了,开卷并没有什么好处的。
古人常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为什么呢?写书的人,会局限于时间,地点,认识的不同,并不能把所有的情况都分清楚。比如南方的水稻种植跟北方的水稻种植,由于日照,土壤,水量等不一样,选用种子,播种时间,管理方法,灌溉水量等一定有区别,才能有最大的经济产出。如果一味地照搬书本,不加分析的去做,那只会被人笑话书呆子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说,“你们阅读是用眼睛,我用的是耳朵”。他在当兵前没看过几本书,他的知识基本上是用耳朵听来的。听他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年人讲故事,听戏,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用他的耳朵阅读,培养了他的历史观念、道德观念,更培养了想象力以及不懈的童心,开启了莫言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生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单单靠阅读获得的知识是很难获得丰富的想象力的。
古人读书,要求只读圣贤书。不分数量,不分质量,没有要求,来者不拒式的读书,最后只会成为一个书痴而已。痴者,不明事理,是非不分也。
对于专业经典、世界名著、圣贤书,开卷固然有益,但是有些时候,书籍内容,读书时间,地点,阅读方法选错了的话,反而会影响你的价值观,改变你的世界观,阻塞你的想象力,那就未必有益,只怕害处更大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