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如星河璀璨,滋养着民族的精神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文章中,以深邃的战略眼光为新时代文化工作者指明方向。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既要守护好文明根脉,更要激活文化基因,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生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深耕文化沃土,守护文明根脉。文明的延续如同大树的生长,既要枝叶繁茂,更要根系深扎。从殷墟甲骨文的神秘符号到敦煌壁画的飞天神韵,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到《红楼梦》的百态人生,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无数文化瑰宝。在浙江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工作者通过数字复原技术让古城垣重现雄姿;在山西平遥古城,匠人们用传统技艺修复千年城墙。这些实践启示我们,保护文化遗产不是简单的文物修复,而是要让文化基因在当代语境中获得新生。党员干部当以"时时勤拂拭"的敬畏之心,守护好这些镌刻着民族记忆的文化符号。
激活文化活水,润泽百姓心田。文化惠民不是单向度的文化输出,而是要让传统文化与百姓生活同频共振。在苏州博物馆,文物元素与文创产品巧妙结合,让"秘色瓷"莲花碗化身茶器走入寻常百姓家;在贵州侗寨,非遗传承人将大歌与流行音乐融合,让天籁之音在短视频平台收获千万点击。这些创新实践证明,传统文化只有与时代审美相契合,才能焕发持久生命力。党员干部应做好文化桥梁,推动"非遗进校园""戏曲进社区"等活动,让传统文化在群众可感可知的参与中赓续传承。
勇立创新潮头,开拓文化新境。当AI技术让《千里江山图》"活"起来,当全息投影让诗人李白"走"出课本,科技正在重塑文化的表达方式。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文物库"让百万件藏品触手可及,敦煌研究院的"数字供养人"项目让文物保护获得新生。这些探索表明,传统文化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流动的长河。党员干部当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把握元宇宙、区块链等新技术机遇,构建"文化+科技"的融合矩阵,让《牡丹亭》的缠绵唱腔在虚拟空间回荡,让《兰亭序》的笔墨神韵在数字世界延展。
站在文化强国的历史坐标上,每个人都是文明的传承者,更是创造者。从良渚古城的土垣到元宇宙中的数字山河,从《诗经》的吟唱到短视频平台的国风热潮,文化创新的密码始终在于守正与创新相济。让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激活传统文化的精神密码,书写文化强国的时代新篇,让中华文明之光永远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