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时代来了,你有没有被热情地催生?你有没有想象过,生个二胎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朋友育有两娃,大的两岁半,鬼马精灵。小的七个多月,粉嫩嫩圆嘟嘟满地爬。
恰是春天,带两个孩子春游,会不会有这样一副画面?一行行开满粉色桃花的树下,大女儿兴奋地到处跑,小女儿爬垫上玩桃花,小两口惬意地坐在一起,旁边还有拿粮喂水的老妈……
朋友说:不会,会乱成一锅粥。
那天她从医院带老二回家,躺在床上,看到老大怯怯的站在门口,定定地望着她,不肯走近。老大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波澜,她尚不会表达,我们也不得知。只是,小孩子是不需要语言的,她的感觉告诉她,妈妈消失了几天,回来后家里多了个娃娃,一切都不一样了。
她的爸爸妈妈,也成为了妹妹的爸爸妈妈。她睡觉的床,成为了妹妹的床。她不是要挪出一个位置,而是要腾出一个位置,从此和姥姥一起睡。无论怎样踢被子打滚说梦话,身边没有了妈妈,也没有了爸爸。
我再见到她,感觉她一下子长大了。
她迈着两条小胖腿,从客厅蹬蹬蹬跑到卧室,带我们看她的妹妹。那个长大的感觉,是因为她的身份不同了,她是姐姐了。爸爸妈妈不再是她一个人的了。那时候,她两岁多一点,在我看来,她真的很小,像个长不大的精灵。
有时候,两个小家伙都很乖。老大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厕所,一个人翻找自己喜欢的衣服穿。老二睡醒自己玩,也不闹,除了吃奶就躺在婴儿车里,在里面学会了翻身或躺或趴,咿咿呀呀。
怕就怕,老二在吃奶,老大要抱。怎么安抚都不行,老大一巴掌冲老二拍下来,老二扯开嗓门哭。每天睡觉时,她累的怕是除了头发不疼,浑身都疼了。
这一天,在朋友家撞见这样一幕。
对门的邻居带着女儿来玩,两三个月前,三岁半的女孩晋升为姐姐,家里多了一个弟弟。小女孩啃着自己的手指头,哭都没哭一声,不费吹灰之力果断分床。
两岁半的孩子和三岁半的孩子在客厅的阳台上一起玩沙子。朋友的老大拿塑料铲打了对门女孩的头,对门女孩的妈妈制止:你要再打姐姐,我就要打你了。
打扫卫生的朋友奔过来,提醒老大:你打姐姐她会疼,我捏你你觉得疼了吗?
反复两次,老大也许被捏疼了,哭将起来,丢下铲子要妈妈抱。朋友边打扫卫生边开始对老大进行思想教育,像每一个对孩子有期待的妈妈一样,有爱但感觉不温暖。
老大从磨人的啍叽升级为哭泣,再从哭泣上升为眼泪绝堤,站在客厅任谁也拉不动,抱不走。拒绝姥姥,也拒绝妈妈,鼻涕眼泪淌了一脸,朋友叹息地看着老大无能为力。最后的最后,哭累的老大在朋友怀里慢慢睡去。
朋友连连摇头:怎么办?在家里时不时侵犯老二,拿起东西就打。天冷很少出门玩,来了小朋友玩一会儿就开始战争。你说,玩的好好的,她为什么要哭?
我看到的是,在她和小朋友发生冲突时,没有了可以依靠的安全岛。就连妈妈也过来捏疼她,她更不知道如何和小朋友相处,又表达不出,只好用哭闹来表达她的无助和委屈。
甚至,老大都知道自己是个坏蛋。至于怎么坏,可能大多也来自于和妹妹的冲突,养育者给出的评判。对一个两岁的孩子,她的妈妈成了妹妹了妈妈,她的床成了妹妹的床,她不能和爸爸妈妈睡在一起,这都是这个“入侵者”造成的。如果没有妹妹,她仍然是所有人的宝贝,而现在,她感觉被抛弃了。不止是妹妹,所有的孩子都有可能抢走她的爸爸妈妈。当她被打屁股的时候,她开始学会去攻击,学会保护自己。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只是因为她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意愿、意图。但他们不懂得表达,甚至他们自己也不甚明白他们自己的意图。他们一点儿也不坏,一点儿也没有折磨妈妈、蛮不讲理的意思。
只是,她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更多的是,她缺少了一份安全感。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孩子在哭闹时成人招架不了,用恐吓“再哭,陌生人把你带走;再哭关你小黑屋;再哭打你屁股,再哭妈妈不爱你了”这样的语言,会带给孩子极大的恐惧感,她担心被坏人带走,不想体验冰冷的黑房子,不想被打屁股,她的世界里开始出现了没有体验过的很多害怕的事情。这个世界太不安全了。
胆小的孩子,一部分来自于被恐吓,另一部分来自于养育者的性格。
这让我想到另一个妈妈。
在一次亲子活动中,她五岁的儿子被小朋友攻击,我看到她拉住儿子的手,很认真地告诉那个小朋友:你不能打弟弟,我不允许。他是我的儿子,我要保护他。然后,他牵着自己的儿子走开了。
作为一个孩子,无论他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父母都是他可以依靠的港湾,在那个安全岛他能够感受到妈妈的爱,会受到保护,也可以感受到来自于妈妈内在的力量。这无关于两个孩子谁对谁错,当那个威胁和伤害来临时,你是不是孩子的依靠?
看到这一幕,我的眼里浸满了泪水。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在父母面前,他都是弱小的。在父母前面,他需要百分之百的被接纳,被理解,被认可。当他的不当的行为被接纳了,才更容易帮助孩子导正,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达到双赢的相处模式。但这对于一个两岁的孩子,太难了。尤其是,在她还没有建立安全的生存模式时,她更需要的是妈妈的呵护和尊重。
当我们面对两个孩子,达到情绪崩溃的边缘时,首先要做的不是去主张正义,而是放松自己,好好善待自己。当你自己太累、太困、太饿时,你也会和孩子一样,容易发脾气。借用赖佩霞的一句话:我发火不是因为你不好,而是我情绪管理不好。
如果你有两个孩子,在老大有需求时,有没有去满足他的需要?在他嫉妒时,有没有告诉他,妈妈爱你,也爱妹妹。在他觉得被抛弃时,有没有常常拥抱他,有单独的时间陪伴他。有没有告诉他:你是第一个出生的孩子,你比妹妹大两岁,爸爸妈妈爱你的时间比爱妹妹要多。家里的东西你有第一优先使用权,房子是你先住过的,床是你先睡过的,妈妈是你先叫过的,姥姥是先抱过你的。所有的一切,妹妹用的都是二手的。
当那个孩子感觉到爱,才能够让爱流淌起来,才愿意学着如何爱弟弟和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