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也真是惭愧,以前认为拥有一屋子的书是不太必要的,并不是我不喜欢读书,而是认为办一张图书馆的借书卡,就不用买那么多书了。想看哪本就去图书馆借来看,既省地方也省钱,为什么一定要花很多钱去买来书堆在家里还不一定能去翻开看?
看了樊登的一段视频,不禁为自己的无知汗颜,也激起了我买书的冲动。我想在现在电子书和各种信息非常发达的社会,读纸质书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但我认为纸质书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买回来放在家里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下面就我的理解与经历,来分享一下读书和买书的必要性。
首先,读书是建立我们大脑中的朋友圈。
我们是周围六个人的平均值。受到地域、工作场所等因素的限制,我们接触的人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来建立一个更具规模的“大脑中的朋友圈”。这个朋友圈的名单里包括卢梭、康德、尼采、阿德勒、孔子、孟子、王阳明、托尔斯泰、达芬奇等人做朋友。我们经历的各种烦恼和困惑都可以在他们的著作中为我们写出了答案。
用杨绛的话说:我们只需要翻开一纸书页,就可以登堂入室去拜访伟人。如果投缘就可以深入交流,去成为心灵契合的密友。
所以,读书是一种更新,更新我们的思想,让思想因为与这些伟大的灵魂对话而变得深刻、智慧。
其次,一本书不该是只读一遍的,尤其是好书,它们禁得起一读再读。
书读千遍,其义自现。这也是我的一个软肋,通常看书只看一遍,获得了阅读的快感,自以为收获了许多,时间长了却什么也不记得。
我家娃读书和我不同。他通常会把一本喜欢的书比如《哈利波特》系列、《淘气包埃米尔》《小小流浪汉》看好几遍,都快翻烂了,隔一段时间还会再去看,把其中的多有趣的细节讲给我们听。后来在一些场景中他就会把这些书中的内容用上,而且用得还特别贴切,甚至可以把一些句子非常精准地背出来,让我大为诧异。而我,则什么都记不得了。
这给了我很大的刺激。究其原因,除了因为他记忆力好外,还由于他反复阅读,看完还会讲出来,输入加输出就会加深记忆,而后存在大脑中的记忆里在需要时就会很容易调取出来。
第三,我们买的不是书,而是读书的概率。
读书的好处很明显,那么为什么要把它们买回来呢?借书或者电子书不也一样可以阅读吗?
可以这么说,我们买的不是书,而是读书的概率。如果家里没有书,那么我们读的概率是零;如果家里有很多书,那么读书的概率就会大很多。
以前到一个人家中看到四壁全是书,就会想:“这么多书也不一定全都看吧?”
这叫“认知失调”,典型的自我安慰。事实是,这一屋子书的主人即使没有全部看完这些书,那么他即使看了十分之一,也远比我有学问。
有人说:现在有电子书比纸质书更方便,随时可以开始阅读,不管是在公交车上还是在排队时,更便捷。但是对于我来讲通常的经验是电子书被放入一个文件夹后便很少再浏览了,似乎把它收藏就是完成了使命一样。而纸质书放在那时就有可能在某一时间被拿起来看两眼,只要有一个地方触动我们,它的价值就超出这本书的价格很多倍了。
所以家里要有很多书,这是件很必要的事情。不是以前认为的一种虚荣和做给别人看的表象,它是有实际意义的。
其实,买书是最划算的一种投资了。想想看,那些伟大的人把一生的思想的精华写在书里让我们看到,而这些仅花去我们几十块钱,不是很便宜么?
为什么书这么便宜?因为有很多人买了不读。想想看,如果所有人只要买回去就能够发挥作用,那么书的价格会很昂贵。正因为有很多人买回去不读用不上,所以书才这么便宜。
而且书还可以留给儿子孙子辈看。与其留给后辈万贯家财,不如留下一屋子书,那才是真正的财富呢。谁敢肯定现在的书放了百八十年后不会升值呢?看看清代的书现在也是价值不菲了吧?
还记得小时候读老哥留下来的各种书的那种快乐。有小人书《茶馆》、《飞鹰崖》等,有大部头的《刑警队长》《盐民游击队》等,我对文学比较感兴趣,直到现在还对文字有着非常大的热情也很大程度是缘于此。
有很多有成就的人都说自己的童年是在父母的书房中度过的。
所以,买书回来读的概率不仅沿用于我们自己,还会影响到我们周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