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写名人,可是在停不下来的阅读里感受这位世纪老人,不仅深深有感于杨绛先生的心境、才情、睿智、优雅、恬淡。
掩卷而思,我仿佛还在和这个淡雅如菊的女子对面而坐,她不施粉黛却清雅有香;她不饰金银却自生光芒,她不说话你却自有力量。
01
先生执着于书的信仰成就了她。
是的,先生的起点本高于常人。父母对他的教育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为她奠定了优秀的基础。但是我觉得自小痴于读书一生迷恋于书的信仰更是从内里塑造了先生,骨子里的香气应该根源于书香。
小时候,她迷恋书里的世界。
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可见书与她的作用是多么重要,是阳光是空气是雨露,这样滋养出来的女子能不睿智丰厚、灵魂优雅吗?
青年时期,她以读书为挚爱兴趣。
她虽然选择了政治系,也是政治系的高材生但是她对政治毫无兴趣。她的兴趣只在图书馆,嗜书如命她这一时期不仅读了翟孟生的《欧洲文学史》、梁宗岱的《法国文学》、吴宓的《中西诗比较》、吴可读的《英国文学》等等,还涉猎了其它方方面面的书籍,她阅读的书籍可以用海量来形容。
俗语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对杨绛先生来说自己本有颜如玉自己也不屑黄金屋,读书与她的意义是另一种自觉,是一种精神的自律,是一个人不断走向崇高的必经路途。
成年后,她仍视读书为至上。
新婚蜜月辗转于英国牛津,情趣相投的夫妻俩把图书馆视为饱蠹楼;夫妻俩对坐读书,一本本书一本本笔记比赛着阅读,“黄灯掩卷是常态,对坐相读最难忘”;即使在牛鬼蛇神的特殊年代,住在办公室里的夫妻俩也不辍耕读;
后来有了房子“书房不够用了,连客厅也便成了书房的一部分,这十分符合他们的气质。他们的房间摆设十分简单,书房里的暑假却十分气派十足,满满几大书架像极了图书馆,古今中外的书种类齐全。”这一个个场景足见夫妻俩是多么的热爱读书。
三毛女士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杨绛先生一生痴爱于书也一生受益于书:出生名门却淡雅如菊,一生才情却内敛恬淡,身经磨难却宠辱不惊,命运多舛却坚韧自持------可叹可敬亦可赞!
02
先生不屑于人争的风格照耀着她。
先生说过:“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好像说的是自己的心声,听一遍就记住不忘。但是现实生活中比起先生差距还是有太大太大。
先生的确是不争之人:学而优的她有去美国韦尔斯利留学的机会,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但是她的懂事、孝顺让她放弃了这个平台,她懂得“父母在,不远游”“亲在子孝”的道理;
颠倒黑白的岁月里有多少知识分子被摧残迫害,杨绛先生也不例外,面对阴阳头她自制头套,虽然也提心吊胆但是却坚强隐忍;
面对打扫厕所的工种,她也能以苦为乐,不仅将厕所打扫得十分干净而且还庆幸这份工作的便利“可以躲避造反”“可以享受自由”“可以体会很多妙处”……
我常想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个名门闺秀、文学大师在这样的抉择中明智淡定、从容不迫?是的,就像书中所说:“真正的平静来自于内心”。
03
先生有自我也有牺牲的爱情让我们敬重她。一代名人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看似杨绛先生牺牲得更多,但是细细究来,先生在这场婚姻里程里并没有失去自我,他们的爱情不是谁依附谁的凌霄花,而是终身相依的木棉和橡树。
先生最初与钱钟书于清华园一见钟情,钱钟书为了和先生长相厮守建议她结束借读生涯,可是先生并没有被甜蜜的爱情冲昏头脑,她在分析了自己的情况后一番苦读于后一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
婚后生活里,先生从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变成了油盐酱油醋都要亲力亲为的家庭主妇,但是面对这一点先生毫无抱怨。她用一生践行的也是世人艳羡的“爱之相悦的付出”,用她的话说:“我急切地想看钟书写《围城》,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其实是她懂婚姻生活里没有什么应该和不应该,钱钟书此时的创作价值可能比自己更大,为什么不能为相爱的人多付出点呢?
其实琴瑟和鸣的夫妻情趣自然很多,喜悦收获也会不少,先生也并没有为围裙灶台所束缚,她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称心如意》《弄真成假》《游戏人间》,还翻译了巨著《堂吉诃德》。
杨绛,中国最后一位被尊称为“先生”的女性,她的身上被贴上了很多标签,“才女”、“贤妻”、“作家”、“翻译家”,而我要说她是一位灵魂有香气的女子,愿你走进桑尼的《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让我们一起闻香识先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