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小组里开会,听到高班的赋能:读一些读不懂的书,学一些你认为不怎么重要的习。
深有感触,回到工作的地方,把没读完的《佛畏系统》继续阅读。
里面有一个关点深深吸引了我:全覆盖读书。
高水平读书的境界——全覆盖
有什么书,你都读过;有什么人,你都认识。你对整个局面有智力掌控感,谁一出手你就知道怎么回事儿,这就叫全覆盖。
全覆盖境界下的读书人交流,会默认在场所有人读过所有的书。这意味着所有知识、所有典故都已经编码了。你提一个话头,别人马上知道你要说什么,这样交流大家很舒服。你没有做到覆盖,你就不在圈子里。
那要这么说的话,读书要读到全覆盖级,可是太难了。历史作家张宏杰算过一笔账,一套《二十四史》总共四千多万字,你要是每天读三千字,至少得读三十六年。
哪怕书都不要钱,读书也不能这么读。如果你真想一本一本都读过去,你只会感到绝望。很多人因为绝望而放弃了对全覆盖的追求,觉得自己当个专才就不错了,生也有涯知也有涯,没必要什么事都知道。
你要想放弃,那你就错了。我认为全覆盖并不神奇。
事实上现在任何正式的学术交流,都是默认全覆盖。科学家写论文作报告不会先解释一遍专有名词和基础知识,都是上来就说新东西。内行看到一篇论文又不会觉得它是新的,他能迅速识别那个研究的背景、起点和方法,并且熟悉作者的思想流派。
中国的书虽然多,但是达到全覆盖水平其实不算特别难的事。当年曾国藩二十多岁考进翰林院,刚到北京一看别的同学都读过很多书,而自己是个应试教育的牺牲品,除了八股文啥也不会,别人说话引经据典他都听不懂,感到很自卑。可是曾国藩一发奋,没过几年,读书就达标了。
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记住每一本书都讲些什么,而是为了建立一套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感”。
读书是“内隐学习”。就好像老专家鉴定文物一样,他说不清到底哪里不对,但是因为他看过的“老东西”多了,就会有一种“感”。
读书就是要养成这个“感”。
读一本书就好像服用一副魔药,各种不同感受在你体内融合,使你变的敏感。
读的书越多,你的敏感度就越高。
我们读书不能以书为本,必须以自己为本,以修炼认知感为本。所有的书都是你的修炼资源。
好了,今天就说这么多,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