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人文教育是必需品

        前几天南读观察家公众号有篇文章《为什么说人文教育是必需品》,里面的观点颇为认同。

      你或许会说,即使一个人知道了政策的失当,他又能做什么去讨回自己的正当权利呢?面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机器,他无能为力,面对不正当的背景制度,他无能为力,他不是一样痛苦,甚至更痛苦吗?

我认为一个人如果理解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他的惶恐、焦虑和痛苦都会少一点。

第一,当他认识到是政策的不公正,也会认识到这不是自己的错,也就不会因此而沮丧、觉得丢了面子,进而抬不起头做人。他能保持自尊;

第二,他有了为自己讨得权利的行动基础的基本认知,在合适的时机他更可能去诉求自己的权利;

第三,他会更有意愿和能力学习其他讨生活的手段,而不是只去做低附加值的工作;

第四,他更可能在经济转型期看到机遇,而不只是承受厄运。比如更可能看清国企里安稳的铁饭碗既不符合经济规律也不像承诺的那样稳定,于是就更有勇气跳出体制,更主动的下海经商,从而超越体制所加于他的生活;

第五,他也可能选择更加决绝的方式反抗所遭遇的不公平,如伯夷、叔齐般求仁得仁。

        境遇不同,一个人可能在以上五种或更多种方式中选择,但无论哪一种境遇,一定都是有人文素养和知识的人比没有的少一些焦虑与痛苦,多一些安心和快乐。对于一个逆风的人如此,对于一个顺风的人亦然。

        是什么让一个人跨越阶层、拥有超越性的思想和行动能力呢?是什么让人更接近心灵平静和获得至福呢?是人文素养。经济能力是很重要——贫穷会限制人的选择,会让人活得有压力,没办法实现自我。但是钱这东西,能维持人的尊严,其实就够了,更限制人的选择的,不是金钱的匮乏,而是思想的狭隘。

        另一部关于东北工业区的剧情长片《钢的琴》则讲述了一个下岗工人面临失业、离婚等境遇,和好友们一起为女儿造钢琴的故事。 © 钢的琴

        不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也没法过。而没有人文教育提供的视野和能力,便不足以反思人生。

        中国教育普遍重视专业而不讲人文,其实正不断制造着的是无知的、不会思考的、表面快乐实际上却迷茫、痛苦的“空心人”。整天刷着短视频被一个接一个“浅快乐”的段子填充近于空虚的生活、从电视剧中获得不完善甚至错误的知识、缺少批判性思维。于是,变得不会辨别真伪,时常掉进圈套,更不可能意识到自己受到的各种各样政策缺陷的危害和不良影响,无法分析背后的原因。

        能不能活得好也许真的全靠运气,但不应该不明缘由的乐在其中,或是苦在其中。往下掉时不知所措,往上升时找不着北,运气差就忍受贫穷,哭天抢地,运气好时虽然富足,却逃不脱鄙陋的思想,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思呢?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清华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同一门课的课程对比。国内的教育好像将人作为一样工具隔离了精神上的部分,只需要掌握某项技能就可以了。但是斯坦福大学有三分之一的课程是关于通识方面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曾问自己 我是谁 现在我只能这么回答 我 穿梭于故土与远方 游荡在乡间与都市 徘徊于现实与理想 既定重生又注定颓...
    言子木三阅读 119评论 0 0
  • 1通过阅读《如何高效学习》了解了做事的普遍原则就是首先要定个目标或者立个项。然后就是考虑策略用什么工具实现,多种工...
    每昵琛阅读 140评论 0 0
  • 时间轴: - 5.11听宣讲会 - 5.13我在官网报了名 - 5.19笔试两小时 - 5.29收到面试邮件、短信...
    这个小姐姐叫马铃薯阅读 472评论 0 0
  • 因此,现在的我,在读书时既不追求数量,也不要求读完。我的做法是: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
    彩云之南阅读 159评论 0 0
  • 医生应该24小时轮班工作吗? 应该? 医生是否应24小时轮班工作?这个问题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这种方式是否对患者有...
    啊东123阅读 782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