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想中的精神嬗变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佛教的密宗一向来以神秘著称。

最近,听一位友人介绍说,密宗有一种修炼方法,叫做“观想本尊”法。乍一听,我感到不可思议,但仔细想想,其实这种“观想本尊”的方法是一种自我激励策略。

这种修炼的大致过程是:“修炼者以佛为镜,将金身引入胸腔,任其膨胀,直至与肉身重合”。

通俗来说,就是修炼者选择一尊佛,想象这尊佛像进入自己的胸膛,越来越大,直到和自己一样大,充满了自己的身体,和自己融为一体。他们相信,这样做可以让自己得到佛的智慧、佛的慈悲,使自己渐渐接近佛。

这并不是说,佛真正地降临到修炼者的身体里面,而是类似于一场精密的精神拓扑学试验。通过意象的嵌套,修炼者试图以象征性的逻辑来重构自我。

修炼者通过自我暗示和反复观想,大脑会潜移默化接受“我更慈悲、更有智慧”的设定,类似积极心理学的自我激励。长期想象自己是佛,言行可能真的会变得更平和、智慧。这就好比,演员入戏太深会变成角色。

实际上,在世俗生活中,人们的有些行为也和所谓的“观想本尊”法有一点类似,只不过不那么神秘而已。比如,有些人会在房间挂上偶像的海报,模仿偶像的言行,期待有一天自己能如自己的偶像一样出色,并通过实践的努力来实现愿望。

“观想本尊”法听上去更神秘一些,但这也并不全是迷信,不过,如果修炼者过度痴迷而失去理智,也有可能“走火入魔”。明智的人,可以借“观想本尊”法来突破认知茧房,迷信的人却可能沦为教条的宿主。

心理学家朱建军老师开创了心理咨询的意向对话技术,他提出了“观想本尊”的意向练习方法,与密宗修行的“观想本尊”法虽有不同,但核心逻辑高度相似。

“观想本尊”的意向练习,是让人选择一个现实生活中或者历史上的人物作为观想对象,这个人物身上有自己所钦佩和仰慕的优点,也就是自己的榜样。通过观想榜样,将榜样的“理想人格特质”写入自己的行为模式。

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通过意象的重复强化,绕过理性思维,直接改造潜意识;可以说都是用榜样的力量来进行自我激励的一种心理建设。

它们所利用的心理学底层逻辑是一样的——你长期想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真的变成什么样的人。因为,长期想象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言行和选择。

只不过,密宗用佛法包装了这一底层逻辑,而心理学则用科学来解释,但撬动改变的杠杆,始终是意象的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卡耐基曾说:“如果一个人总是依靠外部评价来证明自己,那只能说明他的内心还不够强大。只有当我们不再在乎外界的评价时,...
    千雨读书阅读 606评论 0 1
  • ~陇上鼎然~ 修正宗密宗的修持者,在进入密修前都要得到外界“灵神”的加持。这是修密修的最...
    慈勤阅读 6,459评论 0 1
  • The research of meditation 一、什么是冥想? (一)冥想的定义 冥想作为瑜伽中的一种技法...
    静水楼台阅读 5,237评论 6 47
  •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士!顶礼具无缘大悲的至尊上师!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为度化众生,我愿发无上殊胜的菩...
    菲尔_ff7f阅读 1,037评论 0 0
  • 以上是奶格玛的形象,除此之外,她的法器也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她的右手拿着手鼓,她一旦摇动手鼓,无数无量的空行母就会...
    元棋阅读 276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