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密宗一向来以神秘著称。
最近,听一位友人介绍说,密宗有一种修炼方法,叫做“观想本尊”法。乍一听,我感到不可思议,但仔细想想,其实这种“观想本尊”的方法是一种自我激励策略。
这种修炼的大致过程是:“修炼者以佛为镜,将金身引入胸腔,任其膨胀,直至与肉身重合”。
通俗来说,就是修炼者选择一尊佛,想象这尊佛像进入自己的胸膛,越来越大,直到和自己一样大,充满了自己的身体,和自己融为一体。他们相信,这样做可以让自己得到佛的智慧、佛的慈悲,使自己渐渐接近佛。
这并不是说,佛真正地降临到修炼者的身体里面,而是类似于一场精密的精神拓扑学试验。通过意象的嵌套,修炼者试图以象征性的逻辑来重构自我。
修炼者通过自我暗示和反复观想,大脑会潜移默化接受“我更慈悲、更有智慧”的设定,类似积极心理学的自我激励。长期想象自己是佛,言行可能真的会变得更平和、智慧。这就好比,演员入戏太深会变成角色。
实际上,在世俗生活中,人们的有些行为也和所谓的“观想本尊”法有一点类似,只不过不那么神秘而已。比如,有些人会在房间挂上偶像的海报,模仿偶像的言行,期待有一天自己能如自己的偶像一样出色,并通过实践的努力来实现愿望。
“观想本尊”法听上去更神秘一些,但这也并不全是迷信,不过,如果修炼者过度痴迷而失去理智,也有可能“走火入魔”。明智的人,可以借“观想本尊”法来突破认知茧房,迷信的人却可能沦为教条的宿主。
心理学家朱建军老师开创了心理咨询的意向对话技术,他提出了“观想本尊”的意向练习方法,与密宗修行的“观想本尊”法虽有不同,但核心逻辑高度相似。
“观想本尊”的意向练习,是让人选择一个现实生活中或者历史上的人物作为观想对象,这个人物身上有自己所钦佩和仰慕的优点,也就是自己的榜样。通过观想榜样,将榜样的“理想人格特质”写入自己的行为模式。
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通过意象的重复强化,绕过理性思维,直接改造潜意识;可以说都是用榜样的力量来进行自我激励的一种心理建设。
它们所利用的心理学底层逻辑是一样的——你长期想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真的变成什么样的人。因为,长期想象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言行和选择。
只不过,密宗用佛法包装了这一底层逻辑,而心理学则用科学来解释,但撬动改变的杠杆,始终是意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