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
孔子颜回的快乐与我们常人的快乐有什么区别吗?陆原静这一问也令我困惑不已!而阳明先生的回答更是让我讶异:真没想到,简简单单的一个“乐”字竟能上升到如此深刻的哲学高度。
先生认为,圣贤虽有真正的乐,然而也是普通人所共同具有的,只是普通人有了这种乐,自己却不知道,相反,他们还要自我寻求烦恼忧苦,自己糊里糊涂地舍弃了这种乐。即便在烦恼迷弃之中,这种乐也未曾消失。只要一念顿悟,返求自身,与本体相同,那么,就能体会到这种乐。
圣贤之乐,乐在能得到自己所追求的道义、天理,只要自己的行为合乎天理,就心安理得。而常人之乐,则乐在得到自己所追求的欲望。用道义、天理来制止欲望,就能乐而不乱,是真正的圣贤之乐;在欲望中追求娱乐,就会使人伤感而忘却道义,终归是乐的反面。
颜回,一无著述,二无显功,却位列圣班,个中缘由,能不令人深思?颜子身处陋巷,却怡然自得,即便居钟鸣鼎食之府,也会坦然处之,心静如水。这不仅仅是心态的问题,因为颜子之乐,是心之本体之乐,是生命之乐,无关乎荣辱,无关乎私欲。
而我们这些世俗之人,常常被物欲所缚,误认为物质的满足能弥补精神的空虚,而精神越空虚,越寻求物欲的快乐,如此循环往复,人生中许多真正的快乐被遮蔽和掩盖了。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人与人之间的真心笑容少了,忙碌和焦虑多了。不仅如此,自我也变得不再独立。生活中缺少了恬淡的微笑,匆忙的脚步掩不住内心的空虚。我们把生活欲望的满足当作快乐之泉,而忽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心之乐。
“乐”是一种心灵的自由状态,而人从中所获得的则是精神境界向世人敞开的一种澄明,获得了真正“诗意地栖居”的快乐。让我们回到至美至善的真乐境界中。就像钱穆先生所说的:“能疏于物而亲与心,乃得孔子仁智之大义,而人生乐处亦在是,人生真处亦在是。”让人的心灵回归心灵,让人的目光真诚相对,就能在生命的每一段时光中找到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