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重阳节,朋友圈又泛滥了尊老敬亲的的各种留言。我承认,自己是先看了这些状态,才意识到过节。看着那些“世上最美好的事,莫过于我已然长大,而你还未老;我有能力报答,而你仍然健康……”之类的话,心里默默惭愧。
只有我一个惭愧吗?一定不是。如果看到这里的你,内心不自觉地顿了一下,朋友请相信我,你已经进入和我当时一样的心理频率了。
频率一样,心境不一定相同。我惭愧的不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过节,而是在自己写了这么多字,发了这么多文,装了这么多“逼”之后,已然逐渐建立起的一点点成就感和优越感被这一瞬内心的警醒击得粉碎,原来自己一直在原地打转!
细数,每年至少有六个节日能引起全民的敬老的共鸣: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父亲节、母亲节和重阳节。节日敬老,无可厚非。可是如果我们终日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然后每年至少这六次内心被“警醒”击中,接着马上采取暂时行动:往家里打电话也好;回到家短暂地收起自己的任性嘴脸也好;上网给老人消费一番,并谎称因物流耽误时间也好。那,旧的“警醒”和所谓的孝顺,在日后一定会被新的“警醒”打碎,最终变成无法收理的遗憾。
父母在一天天变老,这件残酷但不会时刻挂在心上的事,是警醒的根。他们从每天精力充沛地想要掌控我的全部生活,到变成今天的絮叨和嘱托;原来灵巧有力的仿佛能够随时走遍每一个角落的双腿,到现在偶尔会酸痛,不得不减少晨练量的无奈。在时光里看着父母这些细微的变化,很容易让我们习以为常,理所当然地接受。
参加婚礼时,经常能见到一对对在台上热泪盈眶的新人。在主持人和现场音乐的烘托下,场面的确感人。女孩子瞬间感慨父母不易,今朝一场典礼就嫁与他人,止不住泪如雨下;男孩子想起不用自己奋斗就轻松拥有的车、房,再看看身边两鬓有些斑白,笑得像孩子般的双亲,百感交集地湿了眼眶。
很多老人到现在都不会用微信,我们总觉得是代沟造成的——与时代的脱节。是的,有的老人因为退休后新的角色,无暇;有的因为一辈子操劳,没有自己的朋友圈,无动力;有的压根就是出于对流量费用的恐惧……而这些都被你笼统的归结到“代沟”,是因为我们太聪明,一下抓到了本质,还是在习惯性的理所当然中,变得愈发自私?
我们不能只靠“警醒”来孝顺父母了。娶了媳妇嫁了人,日子又回归往常。当初流过的眼泪和感过得慨变成刚读完开头又被压回柜底的书,然后年复一年地循环着每年最少六次“孝顺”。甚至偶尔还需要二老相助才能渡过某个“难关”,事后再他们看着愈发变白双鬓,让感动再次浸满内心。
我们不能只靠“警醒”来孝顺父母了。看着老人退休后每天还“乐此不疲”地享受自己的新角色,我们还暗自高兴,甚至理所当然。其实他们才应该理所当然去享受自己最后的自由时光。等到真的腿脚僵硬,老眼昏花时,我不知道那时的他们,心里会不会有一丝时光不返遗憾。
其实对于读这篇文的大多数朋友,“孝顺”并不是一个所谓的沉重负担。父母操劳一生,能尽力为儿女创造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再买车买房资助我们成家立业,最后还要搭上时间和金钱为孙辈服务……在我心目中这不仅仅是生命中伟大的成功,更是残忍地付出!我总在自问:等到自己老时,能做到比父亲好吗?能这样无畏地付出吗?答案还真的不一定!
未来不定,再来放眼当下。在经济上我们能真正意义上帮到父母的少之又少——人家不需要、也不忍心。同时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大家都有自尊,很少有父母愿意再给自己本不算富裕的子女增加负担(极个别特殊情况不在本文讨论范畴),“养儿防老”真正的意义越来越体现在父母的晚年。
所以,请不要把偶尔在经济上的给予,当做安抚自己内心的麻醉剂。虽然你应该时不时用经济表达自己的情感。父母们最需要的其实是你的理解、耐心和陪伴。
你一定要理解他们总是做一些可能会令你啼笑皆非的“未雨绸缪”;理解他们不厌其烦地说着那些令你听到便会表现得不耐烦的话(哪些话,你最清楚);理解他们有时迂腐到固执的行为……要知道,他们就是靠着这些所谓“不理解”在那个时代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并把你养育成人,不论时代变成什么样,你都没资格质疑。
你一定要对他们耐心,就从教给他们用微信开始吧。不论他们因何种理由不会用,一定要手把手教他们。让他们有自己的昵称,心爱的头像;教会他们加好友,入群聊;让他们自己会在朋友圈里发状态,点赞;在微信里浏览自己喜欢的新闻,视频。你有义务让他们尽可能看到这个新世界的哪怕一角,你知道,这会带给他们多少快乐。
尽可能多陪陪他们,不要在婚礼上被自己感动一次后就瞬间忘记了当时感动的理由。在外的多嘘寒问暖,离得近就常回家看看,用理解和耐心与他们沟通。不为别的,只为了在他们仍然持续为我们输出和奉献时心里多一丝温暖,添一份慰藉。
转眼就要春节了,衷心希望包括我自己自己在内,每个读到这篇文、和我有相同频率的朋友,能够在思想、语言和行动上保持高度清醒,不要再被以往的习惯性思维羁绊,真正用心去爱父母,而不要浮于表面,让我们的朋友圈状态盛宴变成温暖的现实。
愿天下的父母们身体健康。
喜欢我的文章吗,快来关注我吧,我会与你互“粉”,让我们永不“粉”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