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跟片《春苗》
1974年1月18日,省委派原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映青到峨影厂任峨影厂党组组长、厂长,李映青是一位非常有魄力的领导,他一上任,就大刀阔斧地对全厂的组织、机构进行了重新调整,又亲自到北影厂和长影厂,请老厂抽调专业人员支援峨影厂的生产,同时又从厂内抽调出一百多个技术人员奔赴上海,到上影厂、科教厂、上海电影技术厂学习洗印、录音等电影制作技术,还组织了包括父亲在内的一批主创人员到上海电影制片厂跟片学习。当时全国只有上影厂在拍摄故事片。父亲被分配到《春苗》摄制组。当时《春苗》组已经全部开赴外景地浙江绍兴市,正在那里做筹备工作。正巧,上影演员剧团的一个演员准备去《春苗》剧组,于是上影厂领导就让他带领父亲去外景地绍兴。
绍兴市是鲁迅的故乡,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那个演员告诉父亲,《春苗》剧本是上影厂的编剧与演员、导演集体创作的,内容是现新农村中新事物“赤脚医生”的故事,导演是以谢晋为主的一个导演组,他们打破传统的创作方法,深入到拍摄的外景地去筹备,边体验生活边修改剧本,边搭景边排演戏,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在制片厂筹备好了以后才去外景地拍摄。
到了绍兴后,演员把父亲带到了城外的一所正在放暑假的中学,摄制组就住在学生宿舍里。父亲被安排住在导演谢晋的寝室里,寝室是原来可住八个学生的宿舍,里面有四张上下铺,谢晋导演住在最里面的下铺,上铺放着他的用品。寝室里还住着执行导演、父亲拍摄《朋友之间》时的联合导演梁廷铎,另一个是场记杨延晋,父亲进来后刚好住满四张床铺。梁导演向谢晋他们介绍父亲曾在中央学院的导演进修班学习,是苏联专家培养的学生,因此,谢导演他们对父亲刮目相看,要父亲对剧组的演员们在表演方面进行帮助。
谢晋导演是上影厂的著名导演,在这之前,就已经导演过《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大李小李和老李》和《舞台姐妹》等获奖影片,是中国电影界有着北有谢铁骊,南有谢晋之称的南北二谢之一。谢导演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追求完美的导演,他接受导演任务后,在当时所有的进口影片被查禁封存的那个特殊年代,费尽周折,在封存的片库中,观摩了一大批进口国外的参考影片,从中找出了不少国产片与国外国片,尤其是与法国、意大利、美国等电影大国的影片之间的差距,决定打破过去传统的创作观念,改变过去失真虚假,层次单一的影棚搭景的方法,在外景地搭建内景,内景外拍,达到在内景中透过户,就可以看见窗外水乡的石桥、码头和水面上来来往往的小船的真实环境的效果,可以一气呵成地拍摄演员从室外码头边停靠的船上下船,走进室内的内外相连的连贯镜头,让观众感受一种全新的真实的视觉体验。为了实现这一创新,使影片达到一种近乎完美的真实,谢导演改变以往在制片厂筹备妥当之后才到外地就开拍的传统做法,带着摄制组的全体人员,提前数月就来到外景地,一面体验生活,一面修改剧本,一面进行影片的筹备,要求摄制组的服装、化妆、道具、置景等各部门,深入生活,就地取样,就地取材,根据现实生活进行制作,要求演员在筹备期间,和农民生活在一起,向农民学习划船、担水、干农活,边体验生活,边研究剧本,熟悉角色。
当然,这也给影片的拍摄增添了很多困难,首先,摄制组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将在上海制作布景的材料,用十几辆卡车拉到绍兴水乡的现场,按照真实建筑的修建方式,搭建成像实景一样的具有真实感的内景,在拍摄内景时,还要组织群众演员和河面上的木船在背景中活动。这种拍摄还会受到天气的制约,晴天的戏就必须晴天拍,天阴了就要停拍,等待天空放晴,反之,阴天的戏也必须阴天拍,如果拍摄中途太阳出来了,也要停拍,所以在拍摄内景时,也像拍摄外景一样,经常要中断拍摄,等待气候的变化。在不拍摄时,还要用大帆布把布景盖起来,请人看守保护,以免淋湿损毁,这无形中延长了摄制组的拍摄周期,增加了摄制成本和拍摄难度,但为了保证影片的拍摄质量,谢导演可谓是全力以赴,不惜血本。
谢导演还是一位非常勤劳的导演,在摄制组,他操心最多,工作强度最大,休息最少,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父亲常常看见他几乎是通宵达旦在研究分镜头剧本,设计镜头方案,绘制拍摄机位图。谢导演的工作台本跟别人不一样,每两页剧本中要加一页空白纸,台本的厚度是其他人的两倍,谢导演在空白页上密密麻麻的写着每场戏的处理,每个镜头的拍摄方案,画着各个场景的机位图,场记杨延晋告诉父亲,谢导演每拍一部影片,都要耗费好几本工作台本。看着谢导演用过的写画得密密麻麻,磨损得十分严重的工作台本,父亲开玩笑的说,谢导演的剧本将来可以进博物馆了。
谢导演善于发挥集体的智慧,用自己海纳百川的人格魅力吸引着身边的人一起共同创作。“春苗”摄制组的导演团队由五个导演组成,谢导演挂帅第一执行导演,另外两个执行导演梁廷铎和颜碧丽,场记杨延晋和石小华。加上跟片学习的父亲和中央五七艺大的张暖忻及编剧曹雷,八人组成创作集体,每天吃过晚饭,围坐一桌,大家手拿剧本,讨论一段剧情后,每个人提出修改方案和分镜头设想,最后由谢导评说每一个方案优劣、利弊和优缺点,最后综合大家的意见决定出一个分镜头方案,由场记整理出来,形成最后的定稿。在拍摄中,谢导演还经常征求副手们的意见和建议,不停地对拍摄方案进行修正,使其日臻完美。《春苗》剧中有很大一部分场景是表现医院的生活,父亲曾经在医院生活过一年多,对医院的情况非常了解。父亲发现作者在表现医院的很多细节上,不符合医院的现实生活,比如剧中表现卫生院长瞧不起赤脚医生的春苗,把医院最低贱的工作让她去做,对她进行压制和打击,但在剧本中表现出来只是让春苗去拖地板,父亲对谢导演讲了这个问题,告诉他在医院里有好些医护人员在上班前主动拖办公室的地板,何况是个农村卫生院,春苗去拖地板,只能让观众感到她的勤奋,并不能表现卫生院的对她的惩罚。谢导演问父亲应该怎么改,给她安排什么活儿才能表现对她的迫害呢,父亲告诉他,医院中最累最苦的就是洗衣房的洗衣工,医院的工作服、病人的病服、病床上的床单被套、手术的单子等每天换的都要送到洗衣房洗涤、消毒,洗衣房要洗的这些东西堆成小山,洗过的东西挂满了院子晾晒的绳子上,洗衣工的手都被泡白了,谢导演高兴地说,太好了,太有气氛了,这比拖地的处理要高明得多,决定按照父亲的建议进行改动。工作中,谢导演经常找父亲聊天,询问医院中有哪些最具有特点的细节,经常与父亲商量修改剧本中的不足之处。
谢导演在艺术创作上精益求精,在拍摄中严格认真的敬业精神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谢导演《春苗》中设计了一个非常经典的长镜头,内容是女主角春苗一早从卧室走到厨房,背上小药箱走到大门口,拿起摇船的木桨后开门,这时她的母亲从内室走出,依在门后目送女儿出门,春苗走向河边解开停在河边的小木船绳,上船向远处划去,这时朝霞满天,东方一轮红日冉冉升起。谢导演要求摄影用推、拉、摇、移、升、降、跟等摄影技巧一气呵成地拍成一个长镜头,那时不像现在,还没有“斯泰尼康”和无人机等移动摄影设备,也没有“GoPro ”之类的小型摄影机,只能利用传统的移动轨、升降机等笨重的设备,甚至还土法上马,搭一个三十米高脚手架,顶端绑上滑轮用钢缆吊着竹箩筐,摄影师像“军事五项”比赛一样抱着笨重的摄影机从移动车上转移到升降机,又从升降机上移动到竹箩筐中,再升到三十米高的脚手架的顶端跟随着春苗,赶在朝霞满天太阳升起时进行拍摄,其难度可想而知,可以说和“军事五项”一样艰苦、具有挑战性,但为了完美的完成这一经典的长镜头,谢导演要求各个部门一丝不苟的、不打折扣的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方案完成拍摄,由于这一堂“春苗之家”布景是在一个三面环水的田野上搭建的,从县上的摄制组驻地,需要一小时车程和一小时船程才能到达外景地。拍摄时,工作人员和演员必须凌晨三点出发,在天亮前把一切准备工作做好,演员化好妆、穿好服装,布景和道具都安置妥当,摄影器材,移动道,升降机和灯光设备全部要准备就绪,只等东方天边出现朝霞,导演一声令下,开始拍摄。这就要求摄制组各个部门,每个环节都不能出一点点错误和纰漏。就这样,在实际拍摄时,还遇到一个最大的麻烦,就是天气,因为天气是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来控制的,有时等大家一切都准妥当,到了六点钟,东方阴云密布,没有一丝红光,等到了七点也不见朝霞的一丝影子,大家只好收拾好器材,把布景用帆布搭好盖严,坐船回去,就这样一直来回折腾了一周时间,终于拍下了较为理想的朝霞,那天拍完后,大家都长长舒了一口气,都说要是每天这样天天跑空路,再拍不上,非把所有的人搞成精神病不可。可见,一部质量上乘品质高端的影片是通过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努力和千辛万苦的付出换来的。
在这次学习中,父亲有幸跟随著名导演谢晋,进行了更加系统地,更加全面地学习,为父亲今后的电影艺术创作走向成熟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四、艺术的春天
1976年十月,一首“祝酒歌”响彻长空,山河逢春,大地复苏,沉寂了十年的父亲,也随着万物复苏,迎来了自己艺术创作的春天。1977年到1989年这充满活力的十二年,是父亲艺术人生走向成熟、走向辉煌的十二年。在这十二年间,父亲独立执导拍摄了《冰山雪莲》、《不是为了爱情》、《爬满青藤的木屋》、《琴思》、《残酷的情人》和《孤岭野店》六部故事影片和二十多部集电视剧,退休后还仍然活跃在影视艺术教学的讲台上,培养了一批影视艺术的人才。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