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趁着当当图书做活动的时候,入手了套弗洛伊德全集。啃得有点艰难。但作为一个想要从事心理行业的心理学学习者,如果弗洛伊德都没有读过,怕是说不过去。读的困难,一方面可能是关于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很多东西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另一方面我想可能跟翻译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哑巴亏也不得不吃,谁让自己的英文水平不足以支撑去读英文原版呢。(心中暗暗下了一个小决定,好好学英语,开始背单词。先立下个小目标,比如去读本英文原著。)但不管从哪方面来讲,大概都怪不得弗洛伊德作者本身,毕竟他曾不但获得过诺贝尔医学奖的提名,还有文学奖的提名,虽然最后并未得奖。据说没得奖的是因为爱因斯坦。人人都爱的爱因斯坦给评委会写了封信说:“不要把奖颁给弗洛伊德,他根本就不配得到诺贝尔奖,他只不过是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这么被爱因斯坦鄙视了。
弗洛伊德这个人呢,虽然他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声名显赫,但性格不怎么好,而且还是个瘾君子。他经常说谎,对朋友蛮不讲理,对待对手更是丝毫不手下留情。异常的具有攻击性。听说在二战期间作为一名犹太人他不得不逃离当时所在地,迁往英格兰的的时候,被盖世太保拦住让他签署一份免责协议,文件内容是:“他绝没有收到盖世太保的威胁或骚扰。”,他签了,但是在下面写了这样一行字:“盖世太保从来不曾伤害我,实际上,我要向大家强烈的推荐他们!”你看他,不得不低头的时候都不会好好地,乖乖的低。
所以那天当朋友对情绪大爆发的我提出疑问说:“你的情绪反应不像是一个在学习心理学的研究生啊!”我差点就脱口而出:“也没听说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脾气多好啊!”可终究还是咽了回去。在那种情景下,这样的话显得太针锋相对,会把气氛抬到更易燃易爆点。也就是说学习心理学并不会让你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没有情绪波动的人,而是它能够让你更多的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从而去改善自己。没有什么是万能的。
当然,事后我也有对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进行了思考。
任何成年后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成长期。在此,我还要为儿时的自己吹个牛。据说从我还不记事起,就已经被在家享有至高地位,具有绝对发言权长辈定位为:“此女天资聪颖,属可塑之才,需悉心教导。”。因此,我的父母谨遵教诲,身为教师的父亲对我的教育严格到当时小伙伴中之最严厉。一边是望女成凤的家长,一边是天性顽劣的我,我们之间就形成了一场持续了整个成长期的约束与反约束的拉锯战。当然,最终我还是让他们失望了,长成了一个资质平平的普通女孩。但是,在儿时长期与父亲进行的游击战中,让我形成了对管制与逃脱机能型的条件反射。养成了顺从又叛逆的性格。
我呢,大多数时候我脾气很好,但是有时候犟起来,也真是拦不住。
当时的情况,如果是换做从前的我,早就大水冲了龙王庙,谁也别想拦着我。
而这个爆发点,可能就是你不小心触发了潜意识中儿时我和父亲战斗的记忆。那种明知道放学不回家写作业他会不高兴,回去还会挨顿揍,但还是要去和小朋友玩的逆反行为。也不是多想去玩儿,只是不想让你开心,哪怕付出挨揍的代价。
贪玩儿的心,挨揍的准备,父亲的责备。有点像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的核心理论中的一项就是:本我、自我和超我。如果这三者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也就是人类作为动物性一面的最原始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它追求吃喝拉撒,防寒御暖,性欲的满足等。它既傻又盲目,它追求快乐并且要求即时满足,渴了就要喝饿了就要吃而且立刻马上,婴儿就是典型的本我状态。但是人活在世不可能事事得到满足,快乐不可能随时得到满足,为了实现这种需求或者想办法抑制这些欲望,就有了自我的出现。自我追求的是现实原则,它试图在现实中找到满足本我要求的方法,有时也会去寻找放弃的方法。一方面它要帮助本我去实现要求,实现不了,或者某些欲望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时候,它会去压制住它。而超我,超我是一个与本我相对立的存在,它某总程度上代表了社会家庭规范和道德的要求,当你的某些欲望超出了被容许的范围时,超我就会跳出来像个小天使似的盘旋在你头顶告诉你这样是不对的。但是它也并不够聪明睿智,并不是能够像个人生导师那样告诉你什么是对的怎样做才好,它只会批判你,甚至侮辱你:“你可真恶心,你怎么能这么想?你都不害臊吗?”
简短总结一下就是:
本我说我要快乐!我要纯粹的快乐!满足我,快,立刻马上!
超我鄙视着本我说,你怎么那么不要脸?!有没有廉耻心?
而自我,就是你自己,这个时候就夹在了中间劝劝这个,劝劝那个,适当再各自给点好处或者给点惩罚来安稳住他俩。给个巴掌给块糖。
所以你看,这三者就像存在在你人格中的三个小人人儿,他们相处和谐你就平安无恙,要是他们打起来了,互不相让或者哪方占了上风,你都将不再是个正常人。
当本我一次说给我快乐,自我说不行,超我对它一通冷嘲热讽,本我忍了,但是它释放了点怨气在关它的笼子里;然后本我又说给我快乐,自我说还是不行,超我又是对它一通冷嘲热讽,怨气又多了一点。如此往复几次,关着本我的笼子里的气压越来越大,马上就要爆炸关不住了,维持秩序的自我就不得不把这怨气放出来一些,降低笼压,避免暴动。这个时候就有了情绪的释放。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本我和超我是处于潜意识层面的,自我代表一部分意识。也就是基本上我们是察觉不到这些活动的,就像我们察觉不到我们的内脏器官在活动但它们的确在活动一样。因此有时候你的思想并不能支配你的行为,甚至有时候连你所认为的经过理性思考的行为也并非真的就是你所以为的那样。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说把人的思想比作冰山的话,那么你的意识只不过是浮出水面的那一角,而水下的潜意识才是那庞大的山体。
潜意识代表着是本能的冲动,欲望,这些本能(弗洛伊德基本把它归为性本能)因为不被社会道德法律等所容许而不得不压抑在潜意识里。可是它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支配着你。虽然精神分析古往今来备受争议,很多学者认为它根本就不是一门科学。它不存在证伪性。假如你说你的理论是正确的,我说不正确,那我就有办法根据这项数据哪项数据,这个实验那个实验去证明它为什么不正确。可是精神分析理论,无从证伪。它始终在用自己的理论圆自己的理论,它自己证明着自己的正确性,这是被认为站不住脚的。
说的有点绕,举个例子:
比如一个病人来找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说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你恨你的妈妈。”
病人说:“哇哦!有道理!”
弗洛伊德就会说:“我是对的。”
然后又有一个病人来找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说:“你恨你的妈妈。”
病人说:“我才没有!你才恨你的妈妈,你们全家都恨你的妈妈。”
弗洛伊德说:“你的愤怒表明了我刚才的话正中要害,你将这种想法压抑了下来。所以我还是对的。”
你看,就是这么回事。
尽管精神分析理论被正统的科学家们这样的诟病,但是潜意识的存在这一点,也是被认可的,并且已经得到了大量的实验的证实。
通过精神分析,你所有的行为背后隐藏的动机都可以被识辩。那些你不知道的,没有意识到的真正需求才是你行为背后的操纵者。潜意识,它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你。
比如说,恐婚。大龄单身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现象,这些大龄单身人群中,有一部分是出于对婚姻的恐惧而迟迟不可迈入婚姻。曾经一个朋友就同我讲过,他觉得自己没有家庭责任感,不敢轻易走入婚姻害人害己。纵观他的恋爱史,每一段都谈的历时久长,而每一段都是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就宣告结束。他既对成立家庭没有兴趣,也没有对生儿育女的渴望。在他看来,婚姻内的一切东西都是会限制他自由的桎梏。假设,他在每段恋爱关系里都是一个很好的恋人,能够在各方面给予恋爱对象很好的满足并且忠诚于她,那么婚姻内到底有什么,会让一个人谈婚色变?
正常的婚恋观大概是这样的:我们彼此相遇,相爱,相处,在某一个时刻,我们彼此都觉得对方是那个想要一起共度余生的人,那好吧,我们一起组建一个家庭,开启一个“一屋,俩人,三餐,四季”的新的生活模式。
你国现在的婚恋观是这样的:你们彼此相遇,相爱,相处,到了一定的阶段就必须要谈婚论嫁。结婚的必备条件包括:存款,车,房,你的家人出来干涉,她的家人出来比划,一切必备商量妥当,好,我们结婚。
所以,你看,吓倒他的可能不是结婚这件事情本身,而是之外那些衍生物。观念的偏差,看问题的角度,以及先后顺序的不同就会使整件事情的性质发生改变。
结婚本来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却因为侧重点不同就会跑偏。我们大多数人对这样的约定俗成即便不理解也不会产生什么太过强烈的排斥心理。为什么啊?因为大家都这样啊!就应该是这样啊!但是有些敏感体质的人就会对它产生质疑。当然在这个个例里面,这仅仅是因素之一。
如果你谈过一场占据你目前整个人生四分之一长度的恋情而未果,那么以后的恋爱不论是时间的长度还是情感的厚度都是不足以去和那一段相提并论的。在潜意识中,他可能觉得如果选择和后面的恋人有个结果,屈服于后来恋人的压迫那这就是对之前那个恋人、那段关系的背叛。何况,恋爱谈的多了是会产生适应性和免疫性的,谈来谈去其实也无非那样,凭什么这一次你逼婚我就要从?然后一来二去这样下来,就不但对婚姻产生了恐惧心理,甚至连谈一场正常的恋爱都会有所忌惮。为什么呀?因为历史总是在重复上演,总有一天他还是要再去面临那样的状况,再一次他要辜负别人,失望自己。
另外,作为一名社会性动物,你身边的一切都时时刻刻影响着你。一个本身对婚姻持怀疑态度的人,如果他的重要他人,或者身边的人总是发生出轨、离婚,再附带各种情感财产人情等各种撕扯和伤害的时候,你对待婚姻的看法就会更加谨慎。不一定就是排斥,但至少是敬畏。
于是结婚这件在他人看来水到渠成,既严肃又轻松的事情在他那里就完全成了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
是不是就此就可以判定他就是个没责任感的人,划到渣男行列不吃亏不冤枉?我看也未必。也许恰恰相反,责任感过重才看的到危险,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一个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才能对别人担起责任,在自己都不确定的情况贸然的去和别人组建一个家庭,让这个家庭处于风雨飘摇中,才是更大的不负责。到时候,伤害的不仅是俩个当事人,还有双方的家人甚至他们的孩子。这样的顾虑,没有责任感的人意识不到,我们普通按部就班跟着走的人也不会多想。可是对于他们这样把责任放大来看的人,这责任感就是悬在他们头顶的一把尖刀,是无法忽视的存在。
可是,人类又是情感动物。你离不开感情,不管是处在什么样的一个现状里,都会怀有对它的渴望。那这样的人是不是只能找个和他们怀有同样观点的人走进情感花园了?
可能他们也不会开心。
如果是在正常、健康家庭养育长大的孩子,那在整个成长过程中结婚生子这样的观念其实早已经灌输到他的血液里了,只不过是后天的意外经历打断了它的贯彻执行,不得不把这种渴望从意识层面压抑到潜意识里面。那个隐藏起来的深层动力源还是盼望着有一天自己能跨越这心理障碍,步入正规进入另外一个人生阶段,另一个领域的。如果这个时候,他心仪的女孩跟他说:“没关系,反正我也不是很想结婚,对生孩子也没有什么兴趣,我们就愉快的在一起就好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相爱就在一起,不爱就分开。”这看似什么都没错的表态,他也会莫名其妙的接受不了。对方的陈词他可能根本就不会去相信,人类的认知都是囿于自身经验的;可能,当他听了这样的话反而还会想要离开,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明明是他的要求,一旦对方允诺他又并不欣喜。因为潜意识里,他是想要的,只是需要一个契机,或者一把梯子,把那被打断认知连接起来。
当然,以上分析只是针对于他想要的是一段严肃恋爱。如果只是抱着玩的心态,去找个年轻貌美未到婚恋年龄的女孩就可以,或者常常找炮友都行。就不会再经历这样的心理挣扎。
其他的成长因素,家庭因素因为我也不是很了解,就无从分析了。
总而言之,潜意识无处不在,它支配着你大多数的行为。它擅长欺骗,让你相信你所想的所做的都是你经过理性思考的产物,其实它一直躲在暗处拽着那条长长的思维之线。有时候,你那微小的一部分意识能暂时压制住它的暴动,它又会乔装打扮一番,在意识休息离开岗位时钻进了你的梦里,换一种方式去实现它的欲望。它不能被长期的压制,逼急眼了就跟你尥蹶子让你彻底分裂。惹不起。
我们自诩聪明的人类,总想主宰一切。即便我们无法掌控它,那至少也要利用利用它。因此,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欺骗机制。比如教你怎样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即便那印象是假的。
潜意识的存在就是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场巨大的骗局啊!
而最高级的谎言就是连你自己都被骗到的谎言。
听说希区柯克非常讨厌和小孩子合作拍电影,但是又不得不合作。有一次,在片场,一个小童星居然哭不出来,怎么弄都哭不出来。希区柯克特别沮丧,然后他走到那个小演员身边,俯下身来贴近他的耳朵悄悄地跟他说:“你爸妈刚把你丢在这了,而且他们再也不会回来领你了。”那孩子立刻泣不成声。希区柯克大手一挥说:“开拍!”,拍摄顺利进行。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们看到小孩子哭的那幕时说:“这孩子演的可真好啊!看起来真伤心!”没错!他的确是真的很伤心。
你看,希区柯克很好的为我们扮演了一次潜意识。
以上观点,仅是一点学习领悟,一家之言,不可做严谨科学参考。
最后再给你们个小提醒,一个小tip:恋爱时,我们总想知道到底喜欢你什么?会傻兮兮的追问:你到底喜欢我什么呀?这种时候,让他/她例举3个爱你的理由就好,对,是3个而不是10个。这种时候,并不是要求说出越多越好,要尽量避免他/她陷入过度思考。尽管你认为他/她爱着你的全部要列举10个也不是什么大数目,但是,真的不要那么做。说出3个很容易,这些不经思考就脱口而出的优点会让他/她产生一种:“我果然很爱她!我清楚地知道我爱他!”的感觉;而假如你不知足,让再细数下去,越往后说越需要想一想,到最后可能会滋生出一种,我是不是并不爱他啊!怎么连10个爱他的理由都想不出。适得其反。潜意思会让你莫名其妙的讨厌一个人,也会让你稀里糊涂的去爱一个人,如果真要提到意识层面去掰扯,可能真的就会无话可说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