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音乐大事记(1)

1985年左右,小学。

和70后大多数小孩一样,那时候音乐培训还没有那么普及,家长也不会逼着小孩去学琴,相反的,我在和其他几个小伙伴参加了两次少年宫的小提琴入门课以后,因为家里觉得买琴有点贵,就劝我不要去了,我也没哭没闹的,转而投到一个教画画的老师门下开始涂鸦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老师人很好,非但不收我们学费,还承担了画笔、颜料、宣纸等材料的费用。所以,那时候的音乐教育主要就是小学里的音乐课。

万万没想到,我在音乐舞台上的粉墨登场,是以“鞋儿破,帽儿破”的济公形象开始的。那年,电视剧《济公》风靡全国,济公的形象深入人心,模仿者也不在少数。班主任也不知道哪只眼睛觉得我像济公了,多次让我在班里边唱边演(用现在的话说是cosplay,戴个纸折的僧帽,拿把撕开几道口子的蒲扇)。额滴个济公啊!

游本昌《济公》,引自网络


1990年左右,初中。

小虎队火得一塌糊涂。

那年夏天,我参加了一个“少年军校”夏令营,结识了来自全市各个初中的小伙伴,编入一个班的“战友”们,在军校结束之后,又开始了相互通信,有一个后来还成为了我的高中同班同学兼挚友。

军校的汇报演出,我们班演唱的就是《青苹果乐园》以及《军歌》。

一个“战友”有一次寄给我一张小虎队的明信片,还有一张貌似从作业本上撕下来的纸,纸的中央,写着小小的三组字,我都不知道是啥来着,现在想想,应该是小虎队成员的签名,我的个天呢!我这是牛吃桂花啊!

小虎队,引自网络


1994年左右,高中。

郑智化传唱大街小巷。

尽管高中的学业更加繁忙,目标更加集中,偶尔的活动还是有的,一次班级里的活动,当室友嘶吼着“人潮人海中”的时候,我选择的居然是“高天上流云”,我是不是很有先见之明?

窦唯已隐匿在人潮人海中,而国母正高天上流云。

高中让我第一次感受到音乐的多元性,各有所好的同学们以及玲琅满目的打口磁带,无疑充当了启蒙老师。正是在高中,我初次接触粤语歌曲,并深爱和学会了陈百强的歌;正是在高中,我开始知道古琴和古筝并不相同,尽管那时候更喜欢古筝;也正是在高中,在同学的推荐下,第一次被《贝九》所震傻,并开始接触西方古典音乐。

《贝九》,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又称“合唱交响曲”。

郑智化《水手》,引自网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