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权氏发展概况

国史记载,权字作为氏号始于商王武丁给子嗣的封地命名为权国,因国号为氏号。【唐故朝议大夫高平郡别驾权公神道碑铭】记载:“权氏之先,出于颛顼。其远祖殷武丁之小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权,因以权受封,且命氏焉,”。约公元前1100年,商王武丁的小儿子(或其之子)“子元”长大成人,受命封侯,接受了权邑部落的封地,武丁命名为权国。这是一个位于汉江支流竹皮河旁的富饶小国,今湖北当阳靠荆门市一侧,人口不过数万。竹皮河穿境而过,古称“权水”。权国虽小,但域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景色优美,因此国富民强,颇具实力,后来多次抵御了外侵。权国的贵族和百姓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之中。

氏号,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各诸侯国贵族具有的国号,贵族们有姓也有氏,但平民百姓只有姓名,没有氏。在子姓家族的子元当上权国的国君后,其他诸侯国的贵族们按例尊称他为权(国)文丁。到了秦始皇时期,诸侯国全部灭亡,原有的贵族没有了国,自然也没了氏号。秦始皇把这些氏号全部收了回来给百姓使用,那些权国的遗民们被强制迁族到甘肃显亲县叶堡乡后【古称】,全部以“权”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时候的氏就用作今天的姓了。

从权文丁子元开始,权国在商王朝时期承传了十五位君主。其世系为:权已公→权丙公子痕词→权丁公→子虎甲→子董→权仲癸→权少辛→权安伯→权满伯→权风公→权宣公→子空帛→子丑→权归公子黑肩。由于子董早亡,并未承位,因此实际上只有十四代君主。说是一个国,其实就是一个部落,这个部落对外统一称呼叫“权”。“权”就是这个部落的名称。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殷商,权国换君主周武王联合几大部族,讨伐商朝,是为牧野之战。殷商被灭,纣王自焚于鹿台。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姬发灭殷商之后,再封子嘉为权国君主,号称权甲公,是西周时期权国的首任君主。甲公是周武王之内弟,承周武王之命继任权国君主之位,以持古权国之地。西周至春秋初期权国君主共有六代,其世系为:权甲公→权横父→权江父→权山戊→权倥父→子诜。

商王武丁有三个儿子,次子祖庚继承了王位。同胞长兄祖己,因受后母诬陷,被父亲武丁逐出京城后含冤而死。二人皆为妇好(zǐ通子)所生。三弟祖甲为后母所生,为表示不与兄长争夺王位,便暗暗地离宫出走,武丁病死,祖庚得以继位。祖庚死后,三弟祖甲继位。尚不知子元是祖庚或是祖甲的儿子。但是这个和中华权氏的血缘没有什么关系,权姓因权国而得氏,氏号灭了后再把这个用作了姓,非子元为首姓也。这里很多人会误解为权文丁是当今权氏的第一个祖宗,此权非必权,两者字相同,表达的意义却截然不同。

公元前706年,楚武王熊通扩张楚国,攻打南方诸侯国时,把世传二十二代君主的子姓权国也顺带灭了。然后将权国之民,迁到百里外的沙洋县马良镇域内,设为县制,命大夫斗缗【芈mǐ姓】为县尹,世界上始自有县级行政区概念,权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县,县域在湖北省沙洋县境内。公元前691年,斗缗联合权国贵族们造反,被武王围尔杀之。楚武王为了防止权国遗民再反,遂将全族迁往附近的冉处(那处)城,即沙洋县马良镇。如今,马良镇还有个权城社区。权县存在的佐证:南宋淳佑丙午年间留下的崖刻,碑文上写有权县等字,崖刻在今湖南省江永县(古叫永明县)城南观音洞中。此崖刻日益在风化,急等权氏后人去拓下来保存。

公元前278年,秦昭王派秦将白起攻楚,权县归秦。公元前238年,秦始皇为了避免汉江周边那些被灭亡了的诸侯国遗民们携手造反,强制迁到甘肃,既充实了西北的人口,也把楚地的文明带来了西北,为西北各民族的汉化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权”民们被全部强迁到了甘肃显亲县【今秦安县叶堡镇】。

边疆多战乱,随着统治者民族属性的不断变更,权氏或汉或夷,随波逐流。在秦始皇时期全部改成了权姓,开始了萌芽状态的姓氏族群发展,慢慢衍生出了自己的家族文化,传承了权国遗留的一些教化思想,我们现在叫家训祖训,甘肃天水也得以成为中华权氏的族望和发源地。所以,我们追溯姓氏来源的时候,权国和权县是得“权”字的地方,那时候“权”字还不是姓,权国权县的贵族及百姓都有自己的姓。直到甘肃显亲县后,这些人的后裔才一起改为权姓。

权忠是史书上记载最早的权姓。据推算,他应该是公元前80年左右的先祖,时任左辅都尉。史书记载,他是权翼的十四代祖。左辅都尉是西汉时就设立的职务,是拱卫首都长安的郊区军政首领。

权翼,字子良,天水略阳人。早年追随姚弋仲,属于羌人滠头集团中的重要谋士,后来在姚襄的手下当参军。升平元年五月(公元357年),姚襄兵败,被前秦大将苻黄眉击杀。权翼跟随着姚苌,投向了前秦。苻坚以为给事黄门侍郎,主管机密,与王猛、薛赞同列,迁司隶校尉,官至侍中,封安丘公。所谓的“早年追随姚弋仲”,指的是公元333年,天水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姚弋仲为了保护联盟下的各族群不受到前赵皇帝的灭族追杀,被迫投降,带领联盟下的各部落全族东迁到河北省枣强县滠头村,权氏部落也捎家带小,夹在这支浩浩荡荡的大迁移队伍中。公元前353年左右,权翼在枣强县出生。他自幼聪明好学,受到了中原文化儒家学说的较好熏陶,而这一切在当时的甘肃荒蛮之地是接受不到的。中原的成长和教育经历,为权翼以后的飞黄腾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7岁的时候,权翼已经成为这个甘肃迁来的军团中的三号人物。公元357年,前赵早已灭亡,权翼随姚氏带领着家族队伍在投靠东晋历经曲折后,趁着同被前赵驱赶到河南氐头村的苻襄建立前秦,而举族回迁到甘肃,权翼则在陕西随姚弋仲之子姚襄一起投奔了前秦,后封公列侯,成为贵族。

但是,那些从中原回到了甘肃的权氏族人们却并没有这么幸运,他们又回归了落后的部落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北艰难生存。据【晋书】卷一百二十五 、【资治通签】一卷第一百一十六记载,流落在天水显亲县的权氏,不断遭受异族入侵侵犯之苦。在公元390年左右,休官部落头领权小郎、权小成等率领族群抵御鲜卑族建立的西秦国入侵,一次性被杀4700人。但是,远在长安的权翼后人因为世袭和荫封等制度,世代为官,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培养,他这一支的族群不断壮大,及至唐朝,引来了权氏的鼎盛时期,四五百年来的历朝历代,都有权氏在朝廷中担任重臣,权翼的十二代孙权德舆,在公元810年担任了宰相,整个长安的权氏家族,达到了发展的最高潮。他们中有不少因任职而赶赴各地,并在那置地安家。比如江苏丹阳、比如江西高安。

据2018年官方统计的数字,中华权氏总人口22万多,百家姓排名370多位,属于稀罕姓氏。主要有汉族、苗族、壮族、彝族、藏族等民族。大约每6400个中国户籍人口中有1个权氏族人。另外,中国户籍的朝鲜族权氏有3万人,主要居住在东北和渤海湾地区。据考,高丽(韩国)权氏70多万人,其姓氏来源于公元1100年,大将金幸在高丽【今朝鲜】统一三韩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高丽太祖赐其姓"权",后世子孙以"权"为姓形成安东权氏。

根据历史资料和各地分支汇聚来的信息判断,目前的权氏家族人口分布在中国的每一个省份,估算有500个以上的族人聚居点。大致形成以下几个主脉络:权景宣家族,权邦彦家族,江苏丹阳权氏家族【即南京权氏】,山西晋中权氏家族,陕西澄城家族,西安大兆权氏等。超5000人的聚居区有文山地区权氏,安徽寿县三觉权氏,江苏徐州权氏,四川屏山权氏,广西来宾权氏,陕西宝鸡权氏,以及西安市内及周边等地区。万人以上的省份有:陕西、江苏、云南、四川、安徽。5000人以上的省份有:河南、山西、广西。3000人左右的省份有:江西、湖南、湖北、河北、山东等地。

近百年来,权氏家族也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牺牲。据查证,被民政部授予烈士的权氏有411位,挑出抗美援朝时期的朝鲜族烈士大约200位,汉族权氏烈士也有200多人,占当时的权氏比例较大。早在大革命时期,权道涵、权量等先人就赴日本求学,振兴中华。到了红军长征时期,在四川阆招募的13岁权卫华成为权氏最早的革命者,此后,山西吕梁地区、陕西渭南地区、山东烟台权家山、河北完县、大名等地区,都涌现出很多的权氏革命者。如:权进国、权星垣、权哲民、权仁、权文祥、权银刚、权明道、权润德、权秉华、权增德、权连、权松年、权造信、权增述等等。

权氏自权翼出天水后,出现以下的几次主脉的迁移:比如:权澈去了晋南,权怀恩去了江西高安,公元759年爆发安史之乱,权皋诈死从安禄山的部队里逃出来到了镇江丹徒县安家。等等

北宋时期,河北沧州的权邦彦南迁渡过长江落居江西婺源。其上四代都居河间,有名有姓。公元1076年,进士及第权凤的父亲与弟弟、叔叔等三人被编随军做役夫,随着郭逵部队征讨桂林以南被越南侵占的地区,战后落居当地。公元1125年,澄城先祖躲避金兵侵入山西,经过龙门渡,走韩城,到达澄城药铺头落居。南宋时期,权五郎从天津卫因官迁到江西永丰县。权邦彦侄子权义从沧州迁往山东东昌府,湖北沔阳权氏从江苏南京迁出。权秉忠,约生于1270年,字伯庸,潞州黎城人。祖父权垣。权秉忠是金国怀远大将军、隰州剌史,行黎城令。元朝大德四年,迁同知钧州事。十年,调海陵尹。皇庆二年,以中书平章政事李孟荐,擢翰林待制,并国史院编修官。寿六十六。年老迁于陕西大荔县,是大荔权氏支祖,其殁后回葬黎城祖地,墓在黎城县西北二十里白官庄。大荔权氏在清朝时期是渭南地区的大富豪。现后人失联,推测是在高陵、三原、泾阳、富平一带。山西大别山脚下的白官庄,疑是山西权氏和大槐树分迁各支的最早祖地。

元末明初,权谨父亲从山东迁徐州(彭城),至今徐州权氏一万五六,随之大槐树迁移,同姓不得落居一处,于是,陕西权氏进入了山东和湖北、安徽和华北地区。在明初蓝玉首次征南撤退后,匪乱又起,南京柳树巷权启龙领命出征,在云南文山地区世袭将领李将军张榜剿匪求贤后,揭榜杀敌,荣立战功,被李将军收为女婿,至此落居文山。到了清朝,最大的迁徙就是起于康熙年间的湖广迁云贵川,回乱时候,关东地区权氏为了躲避回乱,发生了再次迁徙,陕西权氏有的迁往了四川云南等地,有的往甘肃前进。清朝晚期,发生了闯关东引发的迁徙,权氏从山东蓬莱府的即墨等地通过海路迁往辽宁丹东地区落脚,之后,远走黑龙江、吉林各地。参加抗美援朝的权氏先驱,也有的转业后就地安置在东北地区。权邦彦,字朝美,河间人,宋代著名抗金重臣,副宰相。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登太学上舍第,调沧州教授,于绍兴三年(1133年)病故,留有遗稿《瀛海残编》10卷,后嗣迁居于九江市都昌县鄱阳湖畔的柳树弯,名人有权五常、权伯文【丰城知府】、权仲武【江西掌印官】,因为权仲武受罪,后人备受当地歧视,全族迁往西双版纳。

中华权氏之所以后继与人,皆因权翼功德深远。纵观当今权氏各脉络迹象。完全可以尊 权翼是中华权氏的共祖。


此为原创,侵权必究!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