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在居住地附近的社区农贸市场买菜时,遇到一位磨刀的师傅,虽然他没有大声的吆喝,只有一块小小的、并不起眼的小广告牌立在他身旁,生意也挺不错。
看到老人家认真磨刀的样子,想起家里有两把钝了的菜刀,好长时间都没有用了,要是请这师傅磨一磨,也许还能发挥它们的余热。
在跟磨刀师傅简单沟通后,把已买好的菜送回去,找出那两把菜刀,就直奔农贸市场。
这时,磨刀师傅正在打磨一把旧钢刀,见我来了还拿着两把刀,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接过我的菜刀,左瞧瞧,右看看,其中有一把刀是我是长沙时买的,刀刃已经有个小缺口,那是被我一次砍排骨时留下的痕迹。
等师傅把两把刀都看了一遍,仔细观察后说我这刀不错,稍打磨一下还能用的。我就问他,“您广告牌上写的是磨一把5元,我这两把菜刀都磨,能否给个优惠?”师傅说:“我这已经是最优惠的价格了,不能再优惠。”其实,我也并没有真心要砍他的价,只是随口问问。既然他不同意,我也二话没说。
于是,师傅开始给我磨刀。在磨刀的过程中,我跟他聊起来,得知他姓李,已经70多岁了,老家是郴州的,现在长住长沙,平时就在各小区和农贸市场摆摊磨刀。他广告牌上留了两个手机号码,我就好奇问他,“您有两个手机?”他说,“另外一个是他老伴的,两个人都可接业务。”李师傅也问我多大年纪了,我笑着说,“跟您差不多。”他马上说,“那你看起来显得比我年轻一些。”我说,“不会吧?”
接着,我又问他生意情况,他告诉我,一般情况下,一天能磨上三四十把,少的也有一二十把,最多一天,是前不久一个社区搞活动,请他为社区居民免费磨刀,由社区支付他一天的工资300元,那天他大约磨了80把刀。
我问他到了社区,会吆喝“磨剪子,戗菜刀”不?他连声说,“不应,不应。我这有广告牌,平时都是定时定点服务,大家都熟悉了。”
在我与他聊天过程中,又有好几位居民拿来菜刀,已在旁边排队等待着磨刀。
我问李师傅平时怎么没有见到他,他告诉我,他是轮流在这些农贸市场或社区摆摊,只是周日的上午7点到12点在这个农贸市场。今天早上开始他的摊儿摆在东风路那边,是城管要他搬到里面来的。看来,这个地段的城管还蛮讲文明的,没有掀李师傅的摊子,值得表扬。
大约20多分钟,我的两把菜刀,经过李师傅的粗磨、细磨两道工序算是磨好了。李师傅告诉我,有缺口的那把刀好磨一些,也磨得锋利一些。另外一把刀,钢的材质太硬,很难磨得更锋利,但平时用已经没有问题了。他还说,菜刀要常磨,不然,用着用着就变钝了,甚至会有小小的缺口,那时再来磨就难了。要我以后磨刀就找他。我说:“好的!”临走时,我提出要给他拍照,他笑而不答,我举起手机拍了,他也没有反对。
花10元钱,又盘活了两把价值数十元的菜刀,还是划算的。其实,菜刀我自己也可以磨,家里买了好几种磨刀的工具,但要不是这些工具经不起刀的打磨就毁了,要不就是根本磨不出锋利的刀来,也许是我的功夫不到家,常常叹息。
磨刀是一项传统的手艺活,家家户户都需要。小时候常在老家听到“磨剪子,戗菜刀”的吆喝声,虽不要磨刀,也会追出门去看看热闹。
后来,在城参加了工作,偶尔还能听到带着乡音的这种很让人怀念的吆喝声在街道、在社区上空荡漾。
现在随着高楼的增多,只是偶尔在电视或电影里看到或听到歌手或演员唱着《磨剪子嘞,戗菜刀》的歌曲,现实生活中却几乎听不到磨刀师傅的这种吆喝声了。
不知是摩天大楼阻隔或吸附了这种声音,还是磨刀这个手艺活已被钢筋混凝土或什么更先进的方法所替代了。就连今天见到的磨刀师傅,他也不再那样用力去吆喝,而是树起一个小小的广告牌,上面写好价格、服务时间和联系电话,随时等待市民对他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