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说“舒服”是很难讲清楚的,什么叫舒服呢?累了泡泡脚放松放松舒服吧,又热又渴时能喝上泉水舒服吧,能放下各种手头上的事儿什么也不做也挺舒服的吧……其实,真正的舒服更关键在于——自在。
所以,以前常用的一句话是“别给自己找不自在”,后面变成了“别给自己找不痛快”,再后来就变成了“别多管闲事”或“别给自己找事儿”,至于现在?大概有人会想到“庸人自扰”,又或者“自找苦吃”,以及“自寻烦恼”……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样不爽利、不痛快,但就是憋着难受、忍着煎熬,又或者总觉得心堵得慌。就“心虚”、“心慌意乱”、“忐忑不安”、“迷茫”,以至于“手足无措”……可若是去做点什么?又总感觉缺乏某种“正当性”,以及特别缺乏“安全感”。哪怕是做自己这件事儿。
我过一个人的日子算是很早了,几乎同龄人都还在父母身边又或和爷爷奶奶一起时,我就自己一个人跑到“新家”去住了。当时,一方面是自己独立能力还行,就很多家务活都会干,煮饭、烧菜、洗衣服,“衣食住行”算是某种程度上都能够独立完成;另一方面大概是嫌唠叨、想偷懒,再有就是贪玩,就不想被管着。那时候是父母外出务工,本来家里都说好了可以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结果好像是他们闹矛盾了(好像是叔伯还是谁“眼红”了,毕竟,那时候就我最小,就觉得爷爷奶奶“偏心”呗。越是穷就越是“竞争”大嘛)。然后,我就很“懂事”地提出自己一个人过。于是,为了“争口气”(挣面子)父母就同意了。零花钱则寄存在阿姨手里,又或者先叫她垫出来。那一年,我依稀记得才七八岁,可能都还没上幼儿园。因为在我的记忆里,我就天天玩,也没个作业啥的,就整天和隔壁邻居玩闹在一起。
就那时候而言,确实算得上是无忧无虑的。如此情景,你要说有啥不舒服的,大概就是晚上一个人睡的时候会害怕,甚至经常是大白天就自己一个人在家都要关门上锁才放心。然后,那时候也玩游戏机,“小霸王”的那种;又或去隔壁邻居家看电视(因为家里穷没买电视,一直到我上高中都没有添置,后来还是因为优惠还是亲戚家开店才买了一台,就我几乎没怎么看过。因为买了电视时,手机早就可以看视频了)。当时,大概是受一些“港片”的影响,就真的怕,就小嘛,自然是看见什么都觉得可能是真的,尤其是拍得那么“写实”,再加上空荡荡的房子,静悄悄的夜晚,窗台,月光,时不时刮风下雨,又或野猫野狗的叫声……就挺会自己吓自己的。
其实,哪怕到现在,偶尔也会心里发怵,无论是走夜路,还是说开着窗睡觉,又或稍微夜里有点响动。尤其是本身“近视”的缘故,造就了耳朵相对敏感。
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么道理?我理解的“自性具足”也是倾向于这个意思,就是说自然而然会去完善它,以达到某种“正常”状态。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具备“自在”的条件。
那么,针对这种情况,肯定是要“克服”的。最开始是不停地忙,心里想的是累了自然就会困,困了就会想睡,而睡着了就啥都不怕了。就很难想象,当时我几乎把家里里里外外都打扫整理了一遍。什么扫地啊,又或者这里洗一洗那里刷一刷,用抹布抹一抹,然后衣服叠放整齐,家具摆放整齐,以及家周围的草什么的也都或铲掉或拔了……然而,总有“忙完”的时候。其实这些活压根忙不完的,每天都可以做一遍,不过肉眼不可见,所谓“眼不见为净”,就是自己觉得刚打扫完又或不至于“看不过眼”,就不去动它。
同时,也因为都打扫了一遍,就不想再重复其做同样的事儿,于是,就喜欢窝在房间里玩,或窝在床上玩。慢慢地就形成了“三点一线”,厨房,客厅(吃饭的地方,其实就一小间),卧室(当然还包括说厕所,只是说这个地方肯定不会久待,就不算)。游戏玩久了也会腻的,尤其是可以没完没了地玩,老是玩重复的,还是一个人玩,就确实挺没意思的。如此,就时不时去找玩伴玩,跟着到处找朋友,又或一起看电视,又或玩玩游戏……反正自小我的“家教”就挺严的,主要是不轻易欠人情,不去别人家蹭饭,别人不主动给的不能自己拿,尤其是不能偷,就比较有“原则”。别的小孩的家长知道这一点自然比较放心我,就不担心我会带坏他们嘛(不知道是不是“孟母三迁”的故事所影响的?农村的教育应该没那么普及,多半是生活经验和看人眼光?不懂)。
这样的生活其实也就一般,用我伯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得过且过”。我之前一直没明白过来这话什么意思,表面意思好理解,但真正对照起生活来却很难“认识”到这一层。可能是年轻而不自知?又或者就是“年少无知”。毕竟,那时候的快乐和悲伤都太表面,很快就转移注意力,很快就换到新地方,在路上的时间也是蹦蹦跳跳、打打闹闹,又或嘻嘻哈哈,然后与朋友一起,就不觉得有什么吧?加上没啥利益冲突,也没什么真正的矛盾,甚至连一个人的时间都比较少。包括说不出去玩,也只是晚上,又或者玩累了。那时候,家可能更多的作用就像“宾馆”和“餐馆”,主要是睡觉和吃饭。可能现在的人喜欢旅游也是如此?只是越长大羁绊也就多了。所以,我说一个人的日子有多舒服也不见得。
就表面看来,似乎一个人的日子自由自在,想干嘛就干嘛,不想干嘛也可以不去干嘛,尤其是现在都挺便利的。比如窝在房间里,吃喝都点外卖,吹空调,玩手机,吃零食,喝饮料,睡懒觉……再加上一些场景和状态描写就更“诱人”了——就光是“睡到自然醒”多半都要惹人羡慕嫉妒吧?玩到腻(毫无心理负担地玩呢)?吃得痛快(各种美食都要尝个遍,都买自己想吃的,全是喜欢的)?喝得畅快(饮料啊之类的),没人约束,没人关注,更没有人打扰(这点是不是更渴望呢),与自然共同呼吸(这点好像越是距离遥远就越内心渴望),自己安排时间(是不是充满憧憬与期待,儿时的梦想,未完成的目标,想实现的理想)……其实,哪有那么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年轻人呢?
我不知道是因为受过教育的缘故,还是因为道德的修养,还是说自己的问题,就一个人的日子真不见得有多舒服。哪怕我现在虽然是这样生活,难道我就不焦虑、不迷茫、不害怕、不心虚……还是不自在的。甚至经常都倍感不自在。大概这种日子更像是“偷得浮生半日闲”,我是说,真就像“偷来的”,很难真正踏实,更不安稳。
首先就是“生存”问题。小时候可以不考虑是父母替自己考虑到了,且他们一直在付出,就不用怎么操心。大不了就是向父母求助,又或找他们要,再不济还可以向爷爷奶奶讨要。就动动嘴皮的事儿。顶多就是条件交换,比如干什么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去获取什么“奖励”。当然,前提是他们也觉得这“东西”给的起、可以给。而如今呢?好像都得通过赚钱来实现,或者说得花钱,甚至得加钱才能实现。别小看这笔支出,哪怕像我五六年没主动买过衣服,光是吃住五六年加起来也十多万的支出(从我之前负债就可以看得出来,那会儿还时不时去工作一段时间来着)。
再有就是“维持生存”的问题,如果说前者只是生存本身,那么如何维持生存呢?即满足了生活日常所需之外还需要特别注意什么呢?身体健康是无疑的。就压根不敢生病,更不敢生大病。然后也不太敢轻易外出(这很容易产生额外支出费用)。哪怕是免费的活动场景,比如去公园啥的,可能都要考虑会不会想喝水,会不会因此就不想自己做饭之类的,以及会不会产生其它过多消耗,尤其是体力消耗可能带来饭量增加呀之类的。就这一点而言,可能没过惯穷日子和苦日子的人压根想都不会想到。
如果以上都是通用的,即大家都要面对的问题,那么真正不舒服的点在哪呢?——没有价值。是不是很神奇?——不是说“隐居”的生活吗?不是说“默默无闻”的生活吗?不是说“无欲无求”的生活吗?——这还是一个人的日子吗?——这岂不是说与“正常生活”并无二致,甚至正常生活还比一个人的生活更应该感到舒服?
说白了是,无法实现价值交换的差不多等同于没价值。就像钱如果花不出去,又像你哪怕开心或悲伤都无人可分享,还像是无论自己满意或不满意都得继续下去或重新开始或不断重复又或始终无法满足或压根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归根结底,一个人的日子,一个人,只是自己也只有自己。
如果说这些都还可以勉强接受,大不了就都不要了呗,大不了就不去追求了呗,大不了就过最低配的日子吗,顾好自己就行了,能活下去就行了,甚至是活着就行。
首先,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有社会性的需要;其次,文明,思想一旦延伸出去便极难回撤(说白了就是见过了世面的人和没见过世面的人是完全两种不同人生);再者,只要做不到自给自足,就会受制于人,除非你比别人都“高维”,能够让心智代替情绪和情感去作出选择……说白了就是完全靠自己给自己安全感,这真的不见得是个人就能建构起来并且坚定地做到。
这么说吧,我都时常担心自己有一天会饿死,要不然我就担心身体出现问题,以及担心“寄人篱下”却无以为报,我还担心自己是个“百无一用”的人,甚至于这么说吧——就不工作,不学习,真的自己会玩得自在吗?
就更别说面对世人的目光,那是远的,近的呢?父母的担心,自己的责任感(良心和良知),自尊心(尊严),总想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人格),包括说为未来的出路,为今后的生活做打算(准备),以及如果不借助他人的“成果”,自己是否有所爱好呢?真正能拯救自己的还是得回归到自贵和自爱上去,而这方面,真的不多发现。
就生存和维持生存来说,当下看似诸多选择,好像问题很好解决,然而贪心和不甘心如何面对?我是说,看似诸多选择,恰恰也是因为这样,这种需要调动心智的实践活动,它势必会引出“人性”的其中一面,即想证明自己是“明智”的人,继而总想找到一条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又或始终高人一等的出路来。多少人仰慕隐士、高人,不正是“自卑”和“自贱”所引起的吗?认为自己选择的路最难,也只看到别人走得潇洒,实则不过是高估了另一条自己从未踏上的路。
就这么说吧,这段时间我先是卸载了短视频软件,然后卸载了阅读小说的软件,如今只剩下阅读工具书和听音乐两个途径,(当然还有游戏软件还保留,但一个人的时候压根不想玩,甚至与朋友一起玩都觉得没意思,之所以保留都是打发时间来着),就经常觉得无聊、空虚、寂寞,以及发自内心觉得匮乏,甚至羞耻。因为没什么品位,没什么格调,也没什么精神营养,更没什么追求和野心,甚至连沉下心来写写字或认真学习都不容易,要是什么都不做就更是无所适从了……就经常脑袋空空,想逃避思考,以及想随便找个什么法子来打发时间(以前就是刷短视频和看小说,纯娱乐来着)。
就真的严肃地去思考时,才发现,真的很没有“安全感”,而没有安全感主要是不能“给出”什么。是的,我是说,真正的舒服和自在恰恰在于“付出”,而不是拥有。甚至可以这么说,当你能拿出什么时,才说明你有什么。而当你想得到什么时,可能并不说明你真的需要,而是你感觉到不自在了。
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偏离了我的表达了,本意是,它并不轻松,更不容易,甚至更为艰难,只是不去思考,或者自欺欺人、自娱自乐时,它才成了憧憬、寄托、希望和“乌托邦”。真正活在其中的那种羞耻感和心虚是无法言说的。否则,很容易给人一种“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嫌疑”。
总有这样一种“聪明”人——自己没有的,看见别人有,就忍不住想到别人是不是在炫耀什么,或者在暗示什么。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另说:己所欲,亦勿施于人,如何?
一切还在于自愿,愿意,乐意。所以,乐意怎么看都好,但事实如何?有条件就去试试呗,最好是维持一段时间才更加深有体会,只是说,最终能不能找到出路?兴许并不在心中,也不在别处,而是一个“合适”。就像“七十不逾矩”——教育是个大方框,家庭是个小方框,从一个个方框安然穿行后,进入到社会中,感受到其边界,真正去见过世面了,也就不那么少见多怪了,自然也就明白了“自性具足”一说。这时候,自己的人生才真正刚刚开始吧?我是说,才算得上选择且坚定而主动地作出自己的选择。
适合自己的未必适合所有人,适合所有人的绝大部分自己也需要去适应(甚至是“掌握”),如此才更从容而自在些。
以上,祝各得其乐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