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每个人在求学生涯中都或多或少听过这样的话,“求学这几年就要好好努力,等到上了大学,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没人管你。” 当时年少的我们对此深信不疑,每天早上听到闹铃响起,虽然想用力把手机摔倒地上蒙头继续睡过去,但仍然咬咬牙一个鲤鱼打挺的坐起来激励自己说既然你没有别人的智商那就比别人更努力。或是深夜虽然困到眼皮打架还是会用凉水洗把脸再继续挣扎在仿佛看不到尽头的题海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这样兵荒马乱的匆匆岁月中成长了起来,虽然当时觉得自己像是勇士,但是现在回想起那段“坐在地狱,仰望天堂”的日子却成了人生中最单纯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当我们真的踏入大学的校门,却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或是期待的样子。没了父母老师的督促,也不用时刻担心自己考试的排名。看似我们变得自由了许多,也有了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但每天晚上躺着床上回想白天做的事情总会觉得为什么自己什么事情都没有做但时间就莫名其妙的没了。大学前几年也许还是会过的比较惬意,但是面临毕业季,年少的我们处于这个对我们来讲至关重要的人生路口,每个人都开始变得焦虑或者迷茫。这个世界明明就有这么多的路,为什么没有一条路能够通向属于自己光明的远方呢。
工作的同学羡慕考上研究生的,当今这个社会学历或多或少还是很重要的一个敲门砖;考上研究生的羡慕保研的,毕竟备考的过程还是要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保研的羡慕出国的,觉得出国镀层金回国后就一定会前途光明;出国的羡慕工作的,因为求职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工作与实际经验是如此重要。单身的羡慕情侣,期待着自己不需要过下一个光棍节;情侣羡慕步入婚姻殿堂的,毕竟结婚证才是一段恋爱关系最美好的归宿;结婚的羡慕单身的,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而不需要两个人互相妥协。
于是工作的同学每天疲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苟延残喘;读研的同学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还需要帮助导师搞科研只希望自己能尽快毕业工作赚钱;出国的同学在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中努力保持微笑,发现身边出身好颜值高智商碾压他人但又比别人更努力的人比比皆是。单身的人虽然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很自由但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是希望有个人可以依靠;有伴侣里的人虽有甜蜜但是两个人之间总要互相磨合似乎已经习惯了争吵、争执再和好的循环;结婚的夫妻们在经过了最开始美妙的二人关系后日子似乎也渐渐进入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生活中。
所以20几岁的我们似乎不可避免的陷入了所谓的“青年危机”。学习,就业,婚姻,责任……无数的重担压在了我们的身上,仿佛有一个牢笼束缚着我们,想挣脱,却无能为力。我还记得有次我跟我的小伙伴抱怨这苦逼的生活,她只跟我说了一句话,“其实每个人都活的像个狗一样”。当时听到这句如此简单但却耐人寻味的话后,我不禁笑了。对啊,其实每个人都活的像个狗一样,谁也不比谁要好过多少。
可是日子总要过下去,就像无论前一天风雨多大第二天太阳都会照常升起一样。既然我们改变不了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那么我们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变得更加幸福一些呢?
人们对于是否能够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时常处于消极的态度。首先,在我们出生的时候我们的基因已经为幸福感设置了一定的数值。换句话说,一个人是否幸福,很重要的原因取决于你是否有产生幸福的基因。有研究表明,同卵双胞胎的幸福指数通常维持于相同的水平。其次,幸福像性格一样,是很稳定的一个状态。我们都曾经尝试过去改变自己或是周围人的性格,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第三点,人对于积极的事物是有适应机制的,即“demonic adaptation”。在你有了华丽的衣服后会追求高档的车,有了高档的车后会再想要豪华游艇,人们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永远不会感到满足。有研究证明夫妻双方在订婚的时候幸福感最高,二年后会逐渐回归稳定,然后维持在一个固定的水平。
人们通常会对幸福感存在一个误区,即好事与坏事会持续影响一个人的心情。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即情感预测机制(affective forecasting),它用来预测生活事件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心情。研究表明人们觉得好事会开心很长时间但实际很快就适应了,坏事也是如此。曾经有一个实验询问了571名大学生,其中一部分学生是正在恋爱中,预测他们分手时的伤心程度;一部分学生是刚刚分手,询问他们的伤心程度。结果表明,已经分手的同学认为自己的伤心程度明显比未分手预测自己伤心程度的大学生要低。这说明我们身体内的心理免疫机制会让自己比预期从让人伤心的事情中更快的恢复过来。
另一个关于幸福感的误区是人们往往会认为物质财富与幸福指数成正比。即如果我们赚取更多的财富,那么我们会更加的幸福。在较为贫困的地区,这种想法确实成立。如果在一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国家,物质财富的增加的确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幸福感。毕竟医疗条件、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个体的幸福感提升。但是相关研究表明,当人均年收入为7.5万美元以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会显著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感,即曲线会逐渐趋于平缓。
那么一个人的幸福感到底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这里有一个大致的公式:
幸福感(100%) = 基因(50%)+ 生活情况(10%)+ 内部活动(40%)
基因很容易理解,不需要过多解释。生活情况指的是一个人的财富水平,或者健康程度,一个人是否具有吸引力,或者你获得了一个新的工作,交到了新的伴侣,或者生了小孩等。内部活动指的是我们思考的方式,以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比如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拥有一个人生目标,对未来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或主动帮助他人等。根据这个公式,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基因,但我们仍有50%的几率去提升自己的幸福感。那么具体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呢?运动、睡眠或者成就感都是影响幸福指数的基本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是社交联系(social connection),善意(kindness)与。
1. 社交联系
美国学者Brené Brown曾说过:“Connection is why we are here, it;s what gives us meaning and purpose life.”根据我个人的理解,社交联系简单来说每个人都是需要朋友的。很难想象一个独来独往、身边没有朋友的人会活的很快乐。不可否认,的确会有人享受一个人的世界,但是这种独处带来的愉悦体验很难持续很长的时间。就像在监狱中犯人不害怕禁食或是鞭打,最让他们感到恐惧的惩罚就是将他们锁紧一间不透光的空屋子。每次犯人惩罚期满从屋子里出来的时候眼神无一例外都是空洞呆滞,看不到任何的希望。所以人与外界是需要联系的。研究表明在一段令人感到满意的关心中,人们往往会花更多的时间待在一起。
曾经有个研究是让人们回忆能够引发他们最积极情感的经历,排在第一位的是亲密关系,第二位的就是社交。研究表明以下三种情况的婚姻关系会更加幸福:一是结婚年龄越晚越幸福,可能原因是夫妻双方已经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与精神准备。二是更高的社会地位。三是较少的抱怨。这里我想介绍一个关于婚姻的著名实验,叫做“Four horseman of the apocalypse”。这个实验很简单,实验对象是75对刚刚结婚的夫妻,让他们彼此之间交谈十分钟并记录下来,然后持续跟踪数十年的时间观察他们的夫妻关系。结果表明,有以下四种行为的夫妻最终有高达92%的离婚率:蔑视(Contempt),批判(Criticism),阻碍交谈(Stonewalling)与防御性(Defensiveness)。那么什么样的行为有利于维持夫妻关系呢?第一是幽默感(Humor):例如两人之间的昵称与欢笑。第二是感激(Gratitude):感激行为能够增加夫妻之间的幸福感。第三是原谅(Forgiveness):彼此谅解,消除疑虑。最后一点是公开(Disclosure):因为压抑情感会提升压力水平。
步入婚姻殿堂的下一步就是生子,那么新生命的出生是否会增加幸福感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是在某些条件下,比如这个新生命是夫妻双方充分准备去迎接的。研究表明,家里出生的第一个孩子会让夫妻双方的幸福指数最高,然后依次递减,这也印证了上述的幸福适应理论。同时,家庭成员更多的家庭会更加的幸福。
2. 友谊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会需要朋友。开心的时候让朋友分享你的快乐,难过的时候让朋友去分担你的痛苦。周末的时候与好朋友购物、逛街、品尝美食,或者只是在马路上散步欣赏一下街道两旁的风景,都会使心情更加的放松。研究表明,友谊能够增加后叶催产素(它能抑制一些人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情绪)的释放,让人的心情更加的放松,同时拥有更加健康的身体。朋友不仅能够在实际或者情感上提供支持与帮助,更是我们心灵的寄托。这里我想指出一点跨文化友谊,即跨越种族、性别、性取向、或社会阶级等的友谊。这种友谊的建立除了会培养跨文化意识,更能够让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与广阔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
3.善意
善意是一种亲社会(Prosocial)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一种自愿让他人受惠,例如帮助、分享、捐赠、合作或者志愿,是一种利他主义或者通情的行为。最简单的道理,给予比得到会更加让人感到快乐。这种帮助他人的行为能够激活大脑内的特定区域,让人产生幸福感。与善意想通的一个概念是恻隐之心(Compassion),即当你目睹他人受难时产生的情感并且产生想要帮助他人的行为。人需要对自己拥有的东西怀揣感恩之心,并且学着去回报这个世界。其实也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有时也许只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善意的行为,或者只是一个关怀的眼神,都可以让身边的人感受到幸福。同时,你自己也会感受到快乐。我们也可以自己的卧室养一盆绿植,或者几条金鱼,看着小花小草或者小鱼伴随着自己的呵护一天天长大,不禁会敬畏生命的伟大,也会感受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宁静。
4. 志愿
志愿能够增加人的幸福感与对生活的期待。除了精神上的愉快,志愿还能够减少人的病痛与失望感,并且让人们远离与心脏有关的疾病甚至降低死亡率。志愿是一种提升自己幸福感很重要的一种途径。现在很多的大学生都会在课余时间选择支教或者国际义工等途径去播撒自己的爱心。看到边远山区的孩子们在自己的帮助下收获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与那些孩子之间建立的情感与终生的友谊。志愿与幸福其实是双向循环的,你越向这个世界播撒善意、参与志愿活动或者只是帮助一个陌生人,你就越能感受到这种行为给你带来的快乐,而这种快乐会再次激励这些行为。所以处于青年危机的我们,要想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我觉得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能够在纷繁喧嚣的世界中找到自己内心的一片净土,并将自己的善意播撒向周围的人。
If you want happiness:
For an hour, take a nap
For a day, go fishing
For a month, get married
For a year, inherit a fortune
For a lifetime, help someone e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