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外地的朋友聊天,随口说起“帝祖”时,他们常常会一脸茫然,不知所云。一番解释之后,他们才得知,我们东山人所说的“帝祖”指的就是关帝。
“凭什么?”有些朋友当场就发问,“你们又不是关帝的后裔,凭什么称关帝为先祖?”
不仅如此,东山人不但对关帝爷的称呼与其他地方不同,而且家家户户(除极个别)都供奉关公,拜关公,这种现象也是我们东山独有的!
到底为什么?因为什么样的渊源,才使得关帝在东山人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唐总章三年(670),陈政、陈元光奉旨开疆闽南,带来家乡河南固始所奉祀的关羽香火,以护佑将士。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奉朱元璋之令兴建铜山所(今东山),刻关帝像祀之,供人朝拜。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铜山城已经蔚然成形,这里“儒彥云起,簪缨鼎盛,学子云集,人才辈出。”与此同时,关帝爷的香火非常旺盛,成了铜山民间最主要的信仰。
然而,到了明末,农民起义以及外族入侵,让北京和南京的朝廷先后迅速瓦解。东山乡贤黄道周却拉起一支以闽南家乡子弟兵为主的队伍,奋起反击,英勇顽抗,终究寡不敌众,兵败被杀。新朝廷对敢于反抗的东山百姓自然没什么好印象。
不久,郑成功在黄道周之后,领导闽南人民继续与清廷抗争,东山岛是双方你来我往的必争之地。由于在大陆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小,郑氏政权不得不割据台湾以求出路。康熙三年(1664),清政府为了阻止大陆百姓对郑氏政权支援,下令沿海民众迁界三十里,违者杀无赦。于是,东山百姓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苦不堪言。郑氏政权归顺前后,康熙十九年(1680),清政府复界,允许沿海居民回迁。这时,东山百姓早已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回迁的仅有十之二三。由于迁界,铜山城的经济、文化发展突然断层,昔日的繁荣景象不复存在。
然而,由于之前积极抗清,清政府视铜山百姓为“奸民”、“贼逆”,当成“黑户”,不予注册入籍,不认可“皇清子民”身份,任由欺凌。当年户籍对民众的重要性不亚于今天,没有户籍,就相当于没有公民身份,不能参加科举,不能置业,要多交税,被欺负了也不能主张权利。因此,铜山哀鸿遍野,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又无处可声张,只好向关帝爷诉苦。
据说就在这时,关帝爷托梦漳浦县令(当时铜山隶属于漳浦)陈汝咸,把陈汝咸训斥了一顿,说陈汝咸身为漳浦的父母官,不关心铜山百姓的疾苦,不如回家卖红薯。梦醒后,陈汝咸立即上奏朝廷,希望朝廷看在关帝爷的面子上,给铜山百姓入籍。
当时东山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诏安的五都,另一部分是六都五图,即原铜山守御千户所辖区。五都和诏安其他沿海地区已设有一个总户名为“关世贤”的户籍来解决百姓的户口问题,朝廷一看是关帝爷为铜山百姓撑腰,不敢不答应,康熙五十二年,朝廷终于答应给铜山百姓入民籍,还把人情做到底,学诏安五都的做法,在铜山设立一个总户名,叫“关永茂”,所有的铜山百姓都加入这户籍。意思是说,所有的铜山百姓都是在关帝爷的后人,在关帝爷的庇护下入的籍。就这样,铜山百姓终于有了户籍。
从此,东山岛百姓家家户户于厅堂之上悬挂关帝爷头像,像供奉祖先一样供奉关帝爷为“祖”,每日焚香礼拜,大事小事都要跟关帝爷请示商量,并自豪地称关帝爷为“帝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