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录(6月27日    晴)

图片发自简书App



      昨晚有点兴奋,我睡眠不是很好,五点过一点就醒了,再也睡不着了,也不敢睡,怕误车。洗漱完毕,上街过了早,回来再次确认行李。

      我坐公交到火车站,八点十分高铁到广州南站。一路上戴上耳机听书,《追忆似水年华》第四卷,终于把它看完了,写了只言片语发朋友圈。又看了看别的混点,下午三点十分到达广州,杨队亲自去车站接我,我俩从北美回来以后就成了朋友。杨队请我在茶餐厅吃了河粉,休息一会就又坐地铁来到白云机场南站,我看了看时间,五点四十分。

      我拖着行李箱机场闲逛,晚七点集合,杨队分发了电子签证,说明了注意事项,托运行李、安检、候机,晚十一点起飞。OK,一天流水帐到此,说一说土耳其和伊斯坦布尔吧!

      土耳其的国名——“Turkey”,承载着这个国家的源头。一千多年前,老祖宗突厥人(Turk)从亚洲中部崛起一路向西,生性好战的突厥人不停地打仗、建国、分解,再打仗、再建国、再分解……循而往复,直到1299年“奥斯曼帝国”建立雏形,并经过一百多年的壮大,年仅21岁的穆罕穆德二世在1453年结束了“拜占庭帝国”近两千年的命运,将“奥斯曼帝国”的伊斯兰信仰牢牢的扎根在了这片土地上,“土耳其”有了真身。

      提到“奥斯曼”就无法避开“拜占庭”,就像前世今生的纠缠,紧紧地彼此牵连。相传在两千五百年前,希腊国王拜占斯(Byzas)得到海王波塞冬的神谕,在金角湾(Golden Horn)和马尔马拉海(Marmara Sea)之间的地岬处建立起一个新的王国,经过岁月的打磨,“拜占庭(Byzantine)”成为了这片土地的代名词。

      公元330年,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为了能更自由地追从自己的信仰,将都城迁到这里,“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即“君士坦丁之城”。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则被后来的西欧历史学家称为“拜占庭帝国”。千余年的统治,固然能证明拜占庭帝国的强大,但期间也在不停地上演着将军推翻皇帝,大臣废黜君王的历史剧,前前后后经历了近二十个王朝,1204年的十字军东征,插入了昙花一现的“拉丁帝国”,虽然只有短短的57年,但足以将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拜占庭”推上走向终结的路途。

      “安纳托利亚”,当拜占庭的帝王们在这片“太远升起的地方”忙于争权夺位时,东部山区有一拨人正悄悄地向西部靠近,如果有人问他们“去哪里?”他们会用古希腊语回答:“eis tin poli”(到城里去),那个城,后来就被这群人称为“Istanbul”(伊斯坦布尔,“eis tin poli”的谐音)。1453年,这些人的后裔终将“伊斯坦布尔”名字完全取代“君士坦丁堡”,直至今日。

      然而奥斯曼帝国终究也没能避开衰败的命运,1922年,穆斯塔法.凯末尔(Mustafa Kemal)就像中国的孙中山,彻底终结了这片土地上的帝国王朝,翌年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他本人则成为了第一任总统。由于多年的社会动乱使伊斯坦布尔陷入萧条和混乱,1923年,凯末尔迁都安卡拉。1934年11月24日,土耳其国会向凯末尔赐予“阿塔图尔克(Ataturk)”一姓,在土耳其语中“Ata”意为父亲,“Ataturk”就是“土耳其之父”。

      相比历史,土耳其更为世人所乐道的还是它的地理位置,横跨欧亚大陆。伊斯坦布尔就像是土耳其的心脏,博斯布鲁斯海峡(Strait of Bosphoru)将伊斯坦布尔分割成了西部的“欧心房”和东部的“亚心房”。如果说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的心脏,那欧洲区就是伊斯坦布尔的心脏,金角湾将欧洲区划分为历史悠久的“老城区”和繁华现代的“新城区”。八天的行程并不算长,却足以让我为这个国家所着迷,去搜寻关于这片土地的故事。

      Merhaba Istanbul!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曲折的历史背景,让伊斯坦布尔的地位远超于首都安卡拉,成为了土耳其最重要的城市,以至于将飞了十几个小时,我依然有股莫名地兴奋,去打败了长途的疲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