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生才叫做成功?今天晚上跟一家供应商的老板吃晚饭。说起这位老板,在我眼里,他肯定算是成功了。怎么说呢?我的评判标准是,光从工厂每年的收益来看,就已经比普通打工者遥遥领先。再从他的个人爱好,收藏酒,收藏茶,收藏古董,翡翠,红木家具等,就更是另外一个高级圈子的人了。所以,他肯定是一位成功的人士。用这样世俗的物质标准来评判一个人成不成功,是对还是错?我也打个问号?今天的我们,要想取得跟他一样的物质财富,既需要努力,也需要机遇。那么,是否可以把成功标准化,具象化呢?他说:“一个人,善良,有责任感,有进取心,同时有一个正确的思维,那么,这样的人肯定会成功。”如果这个是成功的方法论,那么,我想,我们可以每天往这方面去努力,去靠近,就能接近成功一点点。想到之前看的《曾国藩传》,也给予了我一点思考。
从曾国藩的个人仕途之路来看,他考中了秀才,举人,进士,并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对于普通的家庭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今后在翰林院安逸本分,至少也能谋得一生平稳。今天,跟大家分享,曾国藩,三十而立,学做圣贤的过程。
道光二十年,曾国藩正式开始了京官生涯。翰林院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衙门,因为它不只是一个政府机关,也是一个类似学院的机构。翰林们的工作任务,就是“读书养望”,在这里进一步深造,以备他日大用。所以,翰林们“相当骄傲”,他们不以官员自居,而以学者的身份自重。
在来北京前,曾国藩的气质到观念都是非常庸俗的。因为出生在普通农家的他,从小听闻的,就是农村里面的鼓吹变迹发家的地方戏,头脑中,所想的也不过是功名富贵。读书,是为了当官,在他的头脑中是天经地义的。
在进入翰林院的头四十多天,曾国藩就开始放任自己,就像今天的我们,高考一毕业,步入没有管束的大学生活,完全放飞自己。
但是翰林院人才济济。农村出生的他,到了翰林院后,渐渐知道什么叫做学术,什么叫做心性之学,让他发现自己是多么鄙陋——不仅见识狭窄,观念陈旧,性格上还有很多缺点。他深刻反思了自己的四大缺点,浮躁,静不下来,生活不规律;为人傲慢,修养不好,总是觉得自己了不起;虚伪,总是喜欢做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赞美;最后就是好色。
于是,曾国藩开始如饥似渴地读书,他认真研读了王阳明的《传习录》。王阳明少年时,曾问自己的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唯读书登第耳。”然后王阳明却不以为然,回答说:“或读书学圣贤耳。”也就是,科举上的胜利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当做圣贤。曾国藩认真研究理学经典,发现像范仲淹、韩琦那样的大政治家,也不是高不可及。如果我们切实努力,一步步踏实用功,也可以达到他们的那样高度。
人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欲望。三十岁这年,是曾国藩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这一年,他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不为圣人,便为禽兽。”要么做一个浑浑噩噩的人,要么做一个圣人,没有中间的路可选。
所谓圣人,正如同佛家修行的最高目标是不生不灭可成为“佛”,儒家学说给信徒们规定的最高目标是成“圣”。每个人都有圣人之质,“人皆可成为圣贤”。圣人,通过自己的勤学苦修领悟了天理,掌握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于社会,可经邦治国,造福于民;于自己,可立功,立德,立言。
这是一个宏伟的人格理想,在这一人格设计中,人的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人的精神能得到最大限度张扬。
在给自己立下了“圣人之志”后,曾国藩给自己制定了一系列的脱胎换骨的计划,开始强化自我管理。首要的方法就是写日记。
虽然此前他也写过不少日记,但是都是类似流水账,并且没有坚持。唐鉴告诉他,日记,最主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唐鉴自己每天晚上都要记录几条反思录,来督责、规范自己。即使有什么紧急事务,也不打破这个规律。
唐鉴说,要把写日记当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有一颗诚敬的心态,要用工整的字迹来写,日记里面规定的,一定要做到。
其次,日记的作用是“研己”。抓住生活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而不是在细节上轻轻滑过。所以写日记时要反思一整天的活动,不光是反思自己的行为,甚至要反思检查只记得大脑中转过的每一个念头。
于是,曾国藩开始抓紧时间,走了自我完善之路。为了督促自己,他把自己的日记给朋友看,通过外力来督促自己。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就像只有把竹子种在竹林里头,周围都是笔直的竹子,它才能也笔直成长。
当然,一个人要改变自己多年形成的行为习惯是不容易的。经过不断地失败,曾国藩领悟到,去除性格中的缺陷,不像割除一个良性的肿瘤那么简单,更多的弱点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所以“学做圣人”是终生的事业。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地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
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他说“有恒为作圣之基”。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历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关键是永不言弃。
曾国藩从青年到中年,都生活在不停地自我反思中,每天都在日记不断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六十二岁已经功成名就的他,在日记中的自责反省,和他三十岁立志做圣人时候,一模一样。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打磨中,曾国藩的气质、性格渐渐发生了变化。他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有毅力,待人接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品质越来越纯粹,站得越来越高,看得越来越远。
书中说,曾国藩的修身过程,对于后人的最大意义在于: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的实心实意地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他的胸襟可以扩展十倍,他的见识可以高明十倍,他的气质可以纯净十倍,再愚钝的人也会变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立志,或者说确立一个终身的奋斗目标,对于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希望我们时常摆脱眼前的局限,立足长远,放眼未来,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相信一定可以成为“成功的人”!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