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本书需要一个美丽的契机,因为那个下午老师读的这封信,“我爱维罗纳家中的每一颗草,每一朵花,我爱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我打开《北上》。
一个因为看了《马可波罗游记》而对中国产生幻想的费尔.迪马克先生就这样跟随八国联军侵华队伍来到中国,虽然他是出于文化艺术的好奇来到中国,但是他明白一旦你跨海还揣着利器,你就是侵略者。迪马克先生在战争中受伤后,他写下了一封遗言信。
远在意大利的迪马克先生的哥哥读到信后,来到中国,化名小波罗,寻找弟弟。因为动乱语言等等问题,他雇用了谢平遥(原江南制造总局下属翻译官,想干实事来到漕运总督府当翻译,但因为性格直爽,被分配到更无所事事的造船厂,后经李赞奇他的朋友建议,来带小波罗北上)、挑夫兼厨师邵常来、船长老夏与他的两个徒弟,还有后来因为事故遇到的孙过程,老陈一家,由此这群人开始了一场艰辛的北上之旅。
全书采用了双线索的结构,一条线索围绕来中国找弟弟的小波罗和谢平遥等人在船上的生活展开,一条线索是以船上后人们的现代生活为中心展开,而贯穿全书的一个核心便是这条大运河,这条千古运河牵系着全书中每一个人的命运。围绕着大运河的申遗,那些沉入运河支流的往事一点点清晰,而曾经在这条船上一起去北上的后人们也相遇了,像多年前他们的祖先在船上一起相约北上,他们也一起为大运河的申遗做着努力。
该书刻意避开了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凸显出了历史背后个体的命运。或许这也与徐则臣70后作家的身份相关,70后的作家不同于50后和60后作家致力于叩问沉重而深邃的历史,热衷于追踪幽深而繁复的人性,70后作家立足于一个个鲜活而又平凡的小我,纵横捭阖的历史在这里消解掉了。虽然全书围绕着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展开,但是作者凸显出来的却不是历史本身,而是历史背后的那一个个沉默者。他让我们看到了参与战争的八国联军士兵们的声音,那个热爱画画的大卫,热爱马可波罗的迪马克先生,还有那个十九岁英国水兵羞涩和信任的笑容,小水兵白天面对了残酷的战争后,晚上只能在迪马克先生的胳肢窝里才能进入梦乡。这些个体命运的叙事,不同于以往战争小说对于侵略者的控诉。徐则臣站在一个更大的立场,人的普遍角度展现出战争对人类整体的摧残。如书里所说:“在中国漫长的战线和辽阔的战场上,默默无闻地死去,死得默默无闻的人,何止千万,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大河里漂满辨不出面孔的无名死尸,血染红了这个国家的一半的土地与河流。”透过书中的文字,我们可以窥见作者明确的反战思想,这种反战思想以一种现代意识展开,凸显了日渐全球化的时代背景。
除此外,这种宏大叙事的解构还体现在迪马克先生所奔赴的爱情中,夜晚,迪马克先生走在白河中,他觉得白河上只有我一个人在奔赴一场无知的爱情,甚至整个天津,整个直隶省,整个大清国,也只有我一个人奔波在这个1900年8月里的后半夜。迪马克先生对于爱情的奔赴,使得个体的生命得到极力张扬。对于迪马克先生而言,一场战争远不及一个爱人重要,他选择了出逃,远离了帝国主义编造的谎言与可耻行径中。
此外,本书中值得称赞的还有对人性光辉的描绘。作者在描绘小波罗和他的弟弟这两个主要人物时,不惜花费了很多笔墨,小波罗看到油菜花而引起的乡愁,为一对即将分别的兄弟拍照片,会在离世时将自己的礼物和金钱送给大家。他的乐观与好奇,他的善良与对人的尊重,都让我折服。而他的弟弟也同样如此,他对战争的厌恶,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乐观与洒脱,这些人性中光辉的亮点是作者所弘扬的,还有谢平遥,儒家知识分子的气节,邵常来的敦厚和善。当然,书中也有对人物复杂一面的展现,为了生命的安危选择离开的船长老夏和他的两个徒弟,还有给小波罗带来杀身之祸的孙过程,由原来想杀害洋人到态度的转变。人物的细微变化,作者都很好的捕捉出来,展现出了人生百态。
沉入生活的底部,去走进这本书,去细细倾听运河水拍打船舷的轻柔之声,以及船只晃动时木头榫枘挤压摩擦的细碎吱嘎声。还有去看那片金黄的油菜花,放肆得如同油菜铺了一地的花海。水汽氤氲的河面上错落的船只上,小波罗先生正在望向岸边,他有时候分不清这是在威尼斯还是在中国。
从宏大到平凡,马福德的人生理想刚开始是宏大的,在《马可波罗游记》的唤醒下,他立志来到中国游历一番。而他在经历战争后,他渴望成为一个在运河边上生活着的平凡的人,于是他选择了做逃兵,即便成为一个瘸子,他也要逃离那些他所厌恶的暴力和血腥,奔向他心爱的中国姑娘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