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本书之前,对于张爱玲,我了解得不多,也并不喜欢。我喜欢温暖纯净,而张爱玲早熟、尖刻,文字华丽而苍凉,印象最深的是这一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可我终究还是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开始看她的传记。她的前半生,让我没有过多的感慨。可是后半生的她,就让我止不住的心疼,并且逐渐读懂了她。
在张爱玲的文字中,很少能看到亲情的温暖。她的回忆性散文里,记得最清晰的是父亲对她的毒打。这个被鸦片迷失人性的男人,给她的一生奠定下悲凉的基调。而母亲似乎给她的温暖也极其有限。为了追求自我的实现,为了逃离不幸的婚姻,张爱玲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出国,后来与丈夫离婚,虽然也曾回国几次,但给女儿带来的慰藉却是非常短暂的,也不深刻。
与她最亲近的人是姑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和姑姑住在一起。然而,张爱玲似乎对亲情总是有些隔膜,她的文字中也很少回忆姑姑的温情,甚至在她定居美国期间,竟然主动断了与姑姑的联系。而对于世界上唯一的手足,她的亲弟弟,她竟然也淡漠得仿佛一个外人。
亲情缺失,张爱玲的友情也并不饱满。她的朋友极少,最好的大概只有苏青和炎樱两个人。女人的友情,在少女时代会比较浓烈,一起逛街,一起读书,一起吃零食,一起想心事。可是一旦投入生活的漩涡,便也会身不由己,再好的友情也如稀释的酒,淡而无味了。
剩下的,只有爱情。到底是女人,纵然是张爱玲,心底里对爱情恐怕也还是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希冀。不然为什么遇到胡兰成,一向高昂着头的她,一向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她,竟然变成了低到尘埃里的一朵花?
胡兰成的出现,让张爱玲以为遇到了真正懂得自己的人。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为着这份懂得,她便交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爱和真心。可是,这个男人并不真正懂她,他曾说,想不到自己在张爱玲心中的分量这么重,给她带来的伤害这么深。
这不是真正的懂得,他看到的张爱玲,只是一个风华绝代的女人,一个天才小说家,却不是一个灵魂里缺少关爱的、孤独的孩子。是的,她就是一个被爱遗忘的孩子。她渴望爱,却害怕爱的伤害,所以一直用外表的冷来对抗内心的诉求。好不容易,她以为遇到了真爱,终于放手去爱了一回,却被致命一击,这朵绝世的女人花,从此便开始萎谢。
至于赖雅,我想也不算爱情。只是张爱玲初到美国,住在作家救助营里,与赖雅的聊天比较投机,能让她快乐地笑,仅此而已。这个内心孤独的孩子,又一次交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尽管她那时已四十多岁,但我仍然觉得她是个让人心疼的孩子。
此后,她便背负了二十几年的债,拼命写字赚钱养活这个大她二十几岁的美国男人,给他治病,在他瘫痪在床时照顾他。他死后,她自由了,但也更加孤独。
她一个人住在美国的公寓里,不见任何人,只与文字为伴。最后,她在孤独中离世,一星期后才被发现。这个被爱遗忘的孩子,这个内心孤独、渴望温暖的孩子,这个充满矛盾像谜一样的孩子,终于还是带着满腹的才华和满心的凄凉走了,身后留下许多好奇的目光和深深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