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哪儿也没去,泡在家里看书看剧,看的第一本书是二冬的《山居岁月》,这是他入住山里之后的第一本散文集,写于2015年,不知道两年之后他的心境有无变化。从文笔来看,他当下发的文章比这本书里更透着智慧。
他刚住到山里的时候,很多人将其称之为“隐居”。跟“情怀”一样,这其实是个挺“招骂”的词儿,我看到这类词语的时候也会先入为主的鄙夷一下,心里想着,又是哪个十八线网红要搞事情。是挺狭隘的,人们对自己不了解、做不到的事情总是会习惯性的恶意揣度,难怪二冬要说,“我相信有善良的个人,但我认为众人一定是恶的”。大多数人被骂了都委屈,要出来解释两句,但是二冬处理的挺好,连采访都没做几个,就老老实实的住下了。
这功夫我也得修炼修炼,我就是老想跟人家解释自己的想法,有啥用啊。每个人有自己的世界观和理解事物的角度,甚至认知的范围都是不一样的。不是说一定我高你低,而是我们不在一个频道上,本就没有交流的必要。
不对他人的选择评头论足,是每个现代人都应该修的功课。如果人人如此,其实很多人不必选择“隐居”。大多数隐居者是受不了外人总想来自己的生活中插一脚,而更多的人,是受不了外人总想来自己生活里插一脚、但是不得不忍受,因为他爱这阴影后的一点余光。有叨扰就有热闹,有多少人受得了终年一日的离群索居呢。
就像我也总想找个村庄(一般的农村不行,得是深山)住下,唠叨了很多年,但是经不起细细推敲。一想到山里的种种未知与不便,就打了退堂鼓。其实最怕的,还是寂寞,在自我认知还不够健全的时候,人是靠他人的评价与反馈来认识自己的。如果连当下生活的圈子都没搞懂,迷迷糊糊的把自己扔到一个新环境中,很容易错乱,会疑惑我是谁、我在干嘛、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种问题想多了会崩塌的。我自觉自己还像个初生儿,很多事情不懂、没经历过,还得在真实世界里滚滚才行,到时候才能差不多知道,自己是适合在红尘里浮沉,还是寺庙里皈依。
另外,即便我现在和二冬做出同样的选择,所能收获的体验与感受也截然不同。就像同一首情歌,情窦初开时、热恋时、离别时听起来都有不一样的心境。我更期待带着饱满的心境去体验,那时的我,才能不负自己为之舍弃的东西、才能不负这山间的明月清风。
或许有更好的方式,折中一点,我不必躲到深山老林,也能在城里过的自在安乐。当然了,现阶段有点难,我爱这个城市的便捷与丰富,也不得不忍受它的浮躁与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