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品控手册(3.1.2版,2017年8月31日发布)中关于订阅产品的上线检查清单中有一条:
8.6 学习小组名称+处女贴,勋章设计;
这句话中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专栏有对应学习小组,二是专栏有对应勋章设计。
这里先谈下花边,勋章设计。
目前存在学习小组的均有对应名称勋章,设计元素是专栏作者头像、专栏名称和专栏相关的图形,设计难度应该不大,不至于因为勋章设计不出来,导致小组不敢设立。
勋章中有2个特殊但是过时的存在:
时间的朋友勋章,是奖励2016年收听的朋友,问题是现在2017和2018的时间朋友也过去了,为什么没有持续更新呢?
士别八日勋章,奖励2017年国庆长假的天天学习的,问题是2018年春节假期坚持学习也不容易啊,为什么没有同样逻辑给出勋章呢?
回到主题学习小组,我之前订阅的专栏都有学习小组,但是最新订阅的2个专栏,香帅的北大金融学和傅佩荣的西方哲学课都不存在学习小组,本着死磕到底的态度,我想弄清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得到显示的订阅专栏数量33个,学习小组24个。
死磕组、音乐私塾、野望者3个学习小组是没有对应订阅专栏的,死磕组对应的罗辑思维没有计入33个专栏总数,音乐私塾和野望者对应的栏目已经下架。
有效的21个学习小组中,15个学习小组对应15个只有第一季的专栏,6个学习小组(1917小组、学生会、书友会、1043任意门、哨所观察、军机处)对应了两季12个专栏,总共对应了27个专栏。
也就是存在6个专栏没有学习小组,分别是:
- 王烁大学问 2016年9月4日 订阅人数19112
- 熊逸书院 2017年3月27日 订阅人数 76674
- 马徐骏世界名刊速读 2017年4月20日 订阅人数36936
- 刘苏里名家大课 2017年10月30日 订阅人数21796
-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 2017年12月11日 订阅人数119203
- 傅佩荣的哲学课 2018年3月4日 订阅人数19385
我第一个判断是根据订阅人数来决定是否开启学习小组,但是很明显,这个结论不成立。
香帅专栏订阅数已经突破10万,远超不少以前开通学习小组专栏,依旧没有。
王烁大学问是个比较特殊的存在,是199元付费订阅专栏里少有的不是更新一年的(是不是唯一不好说,没有一一求证),今年春节期间又开了一门大师课,认知升级30讲,两个凑一起订阅量也不低,依旧没有学习小组。
而有学习小组的卓老板聊科技专栏,19071的订阅数应该才是目前显示出来的33个专栏中最低的。
第二个判断是不是和专栏上线时间有关呢?明显也不是。
6个没有小组的专栏,上线时间从2016年9月到2018年3月,期间几乎涵盖了有学习小组的全部专栏。
第三个判断是不是和专栏定位有关?
这里引出一个话题,得到到底希望用户小组能有什么作用?
其实它希望什么并不一定出现什么,但是给予用户赋能,用户会自己发挥平台都意想不到的价值。
这个意想不到的作用,应该是给用户一个创造新知的平台。
得到一次直播例会中提到一名叫虹炎的用户,严伯钧专栏的用户。
她十一期间去了欧洲游玩,把游记放在了西方艺术课的小组里面。我们一般出去玩比如说到威尼斯一游,自拍,发什么饭。她一边带着西方艺术课这个专栏,一边去看了所有的博物馆和西方建筑。她发现现在我再去看这个博物馆不一样了,我进去之后发现这些画家,我知道他,我很熟,然后这些作品严公子在西方艺术课的课程里面讲过,所以她把她实拍的这些照片和在艺术课里获得的知识点一一对应,做了一个游记,非常了不起。真的是,我也算是挺爱旅游的一个人,我没有在任何一个平台上看到过这样水准的游记,我觉得就是一个移动的活的艺术课教程。
得到推出订阅专栏的形式,并非是一个把线下课程录播以后直接放到线上播出的传统做法,而是改变了知识交付方式。
也就是既要重新打磨塑造包装知识,让它变得更适合碎片化学习,降低门槛。也要打造一个交互的环境,让用户和讲授者之间沟通互动,也要让用户之间互动交流。
在得到品控手册中描述的专栏定位,包含服务、人格、社群三个立足点。而学习小组应当承载了社群的功能。
目前得到的留言都是人工精选的,只有作者能进行回复,用户之间的互动只限于相互点赞。
学习小组应当承担了用户交流这么一个学习过程中非常必要的功能。
基于对学习小组让用户交流,让用户输出这两个作用反向考虑,6个没有学习小组的专栏不需要给予用户这些服务?
我想肯定是说不通的,熊逸的专栏虽然没有订阅,但是看过不少他的书籍,从试读内容来看,信息量非常大,非常烧脑。而且观点又常常和一般大众理解完全不同,这样的专栏缺乏用户小组,估计订阅的用户应该很郁闷不知道疑惑找谁讨论吧?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非常火爆,我自己本来一再犹豫要不要订阅,结果被作者高频持续回复留言的精神给打动了,于是果断订阅,收获了在得到上留言的第一个作者回复,那种感觉,无法用言语描述的爽!
从专栏文章下面的留言观察,用户对于讨论的需求非常强烈,所以学习小组的需求应该很大,但是作为一个3个多月订阅量就破10万的明星专栏,迟迟不肯上线用户学习小组,背后估计不会是运营方面的考虑。
第四个判断是不是要控制影响?
得到最近用户已经突破1700万,对于得到这样高冷的知识服务,用户群体整体素质肯定是远高于一般的互联网产品,但是人一多,面对监管和舆论压力的风险应该也增大不少。
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我推测几个专栏不开用户小组的原因可能各有不同:
熊逸的观点容易引起巨大争议,不适合管理,干脆不给机会讨论。
刘苏里和马徐骏这种类似论文综述的栏目,是不是考虑的是版权风险?
香帅的金融课因为和股票投资太近,是不是会担心论坛变成各种股票集资广告聚集地?
记录下自己一点点思考,希望有同样疑惑并有更深刻见解的朋友看见这篇文章,能给予交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