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在一段时间以前——也可能在很久以前,毕竟我和我爸闲聊过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我爸在闲聊中提到:“多数人的一生都是让生活推着走的,并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或者选择;剩下有想法的那些人,又有许多只是想想而已,最后还是要生活推着走,甚至可能还会充满怨气,觉得似乎苍天无眼,没有尊重自己的想法;只有最后剩下的那一些人,才会真正把想法拆分成细小的行动,并实践在生活中,借此一点一点偏离原先的轨迹,或多或少地过上他所向往的生活。”
好吧,我承认这根本不是他说话的风格,估计他原先表达的也不是这个意思,只是被我的脑子加工成了这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达我这篇文章想要说的事情:
在改变自己的道路上,你只能依靠自己。
从什么算改变自己讲起:
改变自己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取行动将生活从原本的轨道上变更到其他的轨道上。
原本的轨道指的是一个人通过习惯来应付生活。
此处的习惯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比如我习惯于每天晚上坐在小马扎上,端着电脑或者捧着手机应付简书日更(崩溃脸);比如我的某位室友习惯看网络新闻,每天打开电脑第一件事都是打开新闻页面(无法理解);比如我的好多同学都习惯微信朋友圈和QQ动态同步更新,内容根本一模一样(你们比营销号敬业多了)之类的。
习惯本身也许有好坏之分,但对于习惯的拥有者来说,按照习惯办事的时候,他们基本上大脑处在“自动驾驶”状态,并不需要太集中注意力去思考应该怎么做(但是我日更的时候还是要冥思苦想写点什么)。而生活就是由一个一个的习惯构成的,这些习惯的集合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
至于原本的生活轨迹,就是我们只用习惯去应对生活的结果。举例的话,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遇到变化时,只是根据最习惯或者传统的方式去应对,比如说这学期老师给学委们安排了要预约实验课的事情,于是我作为学委中的一个,就按照最习惯的方式,跟着网上写的章程去做这件事了;比如昨天公交车上的一个人在那里大谈特谈他被一个妹子表白的事情,他被表白以后按照他的习惯跟他的好哥们在电话里说了,而我也根据我的习惯旁听了一路(我也是有够无聊);去实验楼的路上我自行车坏了,明明二十米外就是修车店,我还是很自然地开始研究哪段链子卡在了哪一格齿轮里,最后满手机油印地修好了车子。
上面这几个例子都是人们在遇到生活中变化时的反应,而他们都采取了自己习惯的方式来应对这些变化,这就说明他们都保持了原本的生活轨迹,或者说“维持了命运的安排”。
而改变自己就是说在生活出现变化时,一个人没有按照他习惯的方式去处理和应对,而是采取了另外的应对,又或者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选择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惯,用不同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本来就有的事情,并因此使得生活与原先不同。我们管这个叫做改变自己。
那么在明确了改变自己的定义之后,我们回到开始时提到的那句话:“在改变自己的道路上,你只能依靠自己。”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合作和竞争都是非常普遍的,其间无数次出现过一个人因为另一个人的行为而改变的情况,比如我因为一位尽责的大学英语老师而开始听英语课,虽然是被迫的;再比如因为我突然脑子一抽拒绝再玩《彩虹六号:围攻》这款游戏,原先因为和我合作而玩得津津有味的我的室友在两周之后卸载了这款游戏;又或者因为有个叫刘备的汉室宗亲特别想光复汉室,本来应该继续逃亡的杀人犯关羽加入了刘备的义军,并逐渐成长为后世武圣关公(身边的例子不够,用历史来凑)。
但是呢,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其他人对于你的期待,与你自己对于自己的期待,或迟或早一定会有所不同,而到了那个时候,你对这股力量的借助也就到头了。如果你对自己的期待是改变世界,那么试图使你安全稳定地发展的老师,就会在某些道路的选择上与你产生分歧;如果你凭借网友们的赞美作为自己写文章的动力,那么当你想要发表些与网文不同的东西时,就难免会对不起他们的期待。
至于说有时候有的人可能会向你许诺,表示自己只是为了成就你的心愿而帮助你成长,这种情况也是只能利用借助而不能依赖的,因为每个人在经历着不一样的生活,也许他此刻这么想,那么以后呢?又或者即使目标相同,也可能因为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而出现分歧,这个时候如果你依赖对方,那就只能放弃一些对自己的期待了。
本来想更细化地用点情绪化的语言表达一下我们人类面对这种情况是多么的无助,
但是我觉得要是读者理解不了为什么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要么没有认真看前文,要么你还没有在生活中尝试过改变别人或者期待别人帮你改变,要是这样的话,这篇文章对你意义不大。不过还是请你记住这个结论:
在改变自己这件事上,你只能依靠自己。
希望这样可以让你比不长记性的我少走几段弯路。
祝屏幕前的你,有朝一日回首往事时,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当年的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