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听音乐的方式。
我不是音乐人,中学时候学过几年的小提琴已经全部还给老师,乐理也早就忘光,能搬上台面的或许只有曾经「烧」过一段时间的随身听和耳塞。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有了自己的一套听音乐方式。
音乐人梁欢在一次 TEDx 活动上讲述了《一首流行歌是如何诞生的》,演讲中提到编曲人的职责是将多段音轨合并在一起。当你听到一段音频,或许它的旋律很吸引你,或许它的歌词很打动你,但其实这段音频的背后包含了十几甚至几十道不同的音轨。除了主唱者的声音,有时还附带着一些画龙点睛的伴唱;我自己也常听摇滚乐,清脆的电吉他声、低沉的电贝司声、节奏感强烈的鼓声,或许还混有电子琴/钢琴、沙锤、风铃、各种弦乐器、奇妙的合成器。一首好的音乐,每道音轨都耐人寻味。因此单曲循环是我的习惯,这遍是人声,下遍是吉他,再下遍是贝司。这是我的方式。
如果你说,你从来就没听出来过贝司声在哪里啊,嗯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大部分人都不是听不出来,只是手上的播放设备有些糟糕。用手机作为播放器并不是主要问题,影响音质的因素最基本的有这几种:音源、播放器、耳塞/耳机,大部分人水桶效应的短板是三者中的最后者。
即便你听 320kbps 的 .mp3 甚至码率还要低一些的音乐文件,即便你只使用手机听歌,听不出好音质的原因最有可能还是那副糟糕的手机原配耳塞。从开放式耳塞换到入耳式,或许你会发现一个新世界,以前很多细节完全没有注意到。如果你换上一条五六百元的耳塞,或许你又发现了一个新世界——为什么人声可以这么近、声场可以这么宽阔、鼓声可以这么干脆有力、贝司声也终于听出来了呢!
在听出来明显差别后,也不需要急着去换代升级,还有均衡器 (EQ) 的调节可以让你听到更适合自己的风格。而且别忘了,听音乐的本质是音乐本身。如果你觉得不太理解为什么有人愿意花上千元买一条耳塞,那么既然车子有大众本田、也有奔驰宝马之分,虽然我买不起奔驰汽车,总可以买辆耳塞界的奔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