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人生从容》是作家贾平凹的一本散文集,买回来已有月余。这几天有了点时间,赶紧将剩下的几页读完。双11网上半价买回的一摞子书摊在茶几上,撩拔着我的心弦,时不时想打开翻几页。
贾平凹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但我对这个名字过去并没有什么好印象,追根溯源,还得怨当年的那本《废都》。读《废都》时,我刚走上工作岗位,单位里有一大群年轻人,大家都年少轻狂,经常一起读书,唱歌,也一起谈人生,谈理想,基本介于文青与愤青之间。不知道是谁起先弄了本《废都》在我们这个小圈子里传阅,一时间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我不知深浅,也起哄着要借来读。虽然旁人一再警告我说,“这个不适合你!”但我置若罔闻。读完之后才发现悔之晚矣,不仅觉得书中的主人公恶心之极,顺带着也质疑作者的人品与格调。这之后《废都》好像被禁了,但贾平凹这个名字却因此被大家熟知。
多年之后观摩特级教师王崧舟的公开课,课题是《月迹》,诗意语文遇上诗意文本,让听者赏心悦目。我仔细阅读课文,发现作者居然是贾平凹,一时间惊诧不已。没想到当年那个写《废都》的作家散文如此清澈纯净。
买这本散文集是在广州火车站的书店里,那里的书少得可怜,可选的余地也不大。挑来拣去,还是被封面上“从容”两个字打动。想来这些年贾平凹先生历经大风大浪,早已看淡了这世间的一切吧。
都说散文是作者真性情的流露。有趣的是在开篇《壁画》里,作者便直言自己喜欢壁画上那些唐美人,文末写道:“我购买了博物馆唐昌东先生摹古壁的画作印刷品,我不愿‘六妹’千余年在深宫和深墓,现在又在博物馆,她原本是民间女子,我要带她到我家。”我在心里暗暗思忖,这个家伙色心不改呀。
继续往后翻,有一篇《丑石》,名气很大,在教科书里早就见过,再读也没觉得有什么新鲜。
在集子里发现的第一篇好文是《延安街市记》,读完之后激动不已。作者眼中的街市其实是陕北高原上的一条南低北高的河堤,一边临着河,一边是货棚店舍。街市仄斜简陋,赶市的人质朴醇美。贾平凹先生用清淡的文字呈现了一幅安静的乡村市井图。此番描摹非大家不能抵达。
集子中最让我动容的是《蔡父》一文,作家从接到父亲离世的消息开始入笔,从容追忆父亲的一生。在那些不浓不淡的文字里,我看见了千万个中国父亲的身影,读懂了无数晚辈儿女对至亲的真切追思。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忆起父亲离世的那段日子,内心的空虚与无助。好文章大概都是如此吧,能够直抵读者的心房,让你有点疼痛,有点神伤,而后又随着文字一起释然。
作者在书中也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在《读书示小妹生日书》中,作者教导妹妹读书面要广,不能狭窄。书中写道:“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贾平凹先生认为好书须精读,若喜欢上一本书,不妨多读,第一遍称之“囫囵吞枣”,第二遍称曰“吟味”,第三遍一句一句想着读,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读,会有“新悟“。对于喜欢的作家,贾平凹先生建议可以读他的长篇、中篇、短篇或者散文、诗歌、理论,以及他人的评论或传记。这样不仅能了解作家的文字,更了解作家的为人。
读完散文集《愿人生从容》,忍不住将“贾平凹”三个字在网上百度。 四十岁的贾平凹与六十岁的贾平凹之间,可能有变化,也可能没变化。于我而言,读他的文字多了,了解的多了,便也理解了,接受了,认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