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敲核桃时突然有个觉察:
当有他人在时,甚至即便是在家,我也会常常会忽略自己的真正的需要。
每当渴望被关注渴望被爱时就会没什么食欲,一句简单的“我不想吃”就打发了自己和别人。
可是,心底却还是希望被问到“你想吃什么”
或许先前被“放鸽子”的经历太多,不知从何时起渐渐开始用“都行”“做什么吃什么”但其实有时候我真的不想吃,不愿意将就,于是,当莫名的焦躁与不可言说的愤怒压抑到一定程度后我便有了独自生活的想法,而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才真正关注自己想要什么,不需要讨好、迁就他人,不需要为他人着想,就只是满足我自己的需求。
但是当我真正可以为自己做主时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我经常会一次想出两种以上的饭(比如米饭、面条或者炒面、汤面之类),就像我每次备课都要为主题而焦虑纠结一样,那时并没有这份觉察,所以有时索性会同时都做,或者分中午和晚上,反正总要想法设法达成。有时想吃的菜很多,也会全做,哪怕明知道这样吃不完,但却无法不去做。
直到今天,我才发现,原来这便是我的“盲目的爱”,不想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失望,不想要父母中的任何一个人不开心,不想要伤害诋毁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也不允许他们抑或是别人这样做,甚至在觉察到其中一方对另一方有不满时自己会第一时间“代替”对方表达不满甚至发火,希望以此消除不满,甚至有一次在听到父亲厉声跟我说说“你不可以对妈妈那样说话”时我竟然心底是开心的。长久以来,我都把自己放在了本不该我呆的位置上,不只自己痛苦,也让他们无法好好的沟通,甚至让他们习惯性的把我当成了对方,把原本该直接跟对方说的话说给了我。
之前也有觉察,但是今天的这个洞见,让我由衷的知道自己错了。
“对不起,我错了,我只是个孩子,我不该天真而又傲慢的以为我可以帮助父母解决他们的问题,我不该用舍弃‘自我’的方式来试图维持表面的和谐,我不该自以为是的把‘争吵’当作‘不爱’的标志,不该把关注点始终放在父母的情绪以及说话的语音语调上,不该放大那些冲突同时自动屏蔽掉在争吵挑剔背后的那份爱以及他们彼此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用对方的行为习惯处事的这一事实(可能他们自己还浑然不知)……”
“对不起,我错了,我愿意从今天起,真正做回一个孩子(虽然已经29岁了,可在父母面前我永远都是他们的孩子),我愿意以活出我自己人生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爱、感谢和尊崇。我愿意成为那个始终会问自己‘你想要什么?你想吃什么?你想做什么?你感觉怎么样?’的人,我愿意看到并正视自己对爱情、婚姻的恐惧,我愿意放下对爱情、婚姻的不切实际的期待,我愿意收回对那个尚未出现的另一半儿的‘托付心态’,我愿意重新做回自己人生的主人,为自己的幸福快乐负责。”
下图就是今晚没什么胃口的大z在被问了无数遍“你想吃点什么”后脑袋中闪出的那个词——果蔬汁[微笑],第一步可能真的不那么容易,但只要有了第一次,以后就会容易得多。
接下来就开始为明早的咖喱炒饭(想了好久却惨遭各种拖延[難過])准备需要的米饭吧,无论好吃与否,尝试本身就已经很有意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