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一开始写论文起,我们的论文就似乎有了一个统一的名字——感谢百度。不论是部分还是所有,百度总能给我们想要的一切,应有尽有。可是一提到文明,就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对着百度发呆很久,“文明”两个字写了删删了写,时间就这么流了过去,却还是不知道该写什么。突然想到很久以前老师给我们的电影《埃及王子》,于是拿出来看,竟有了好多灵感。接下来这篇像观后感一样的东西,应该是我这几年来为数不多的一次,不需要百度吧。
梦工厂的动画总会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和感动。反复的咏叹调式的格律,宏大的画面和细腻的色彩,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震人心魄也催人泪下的圣经故事。故事发生在公元前,埃及法老大兴土木建造金字塔和宫殿,工匠是大批的希伯来奴隶。老法老下令把埃及国内所有的婴儿全部扔进河里杀死,摩西的母亲偷偷把他放在篮子里顺水飘走,祈祷他能躲过灾难,结果他飘到了法老的宫殿里,被法老的夫人抚养成人。长大后的摩西和其他同龄的年轻人一样,喜欢捣乱,充满朝气;他的兄弟,储君拉美西斯,却和他截然相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选择了逃避,选择忘掉这个揪心的往事。后来,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个软弱的亲王,拉美西斯让奴隶们更辛苦的劳作,建造更辉煌的宫殿。由于一次同情辛苦的奴隶,摩西在夺手中鞭子的时候把他从高架上推下去摔死了。内疚的他把自己放逐到沙漠里,沙暴来了,他绝望的等待流沙把他吞噬,却被一头调皮的骆驼救了上来。精疲力尽的他看到无赖欺负小孩子,他用最后一点力气和绝顶的智慧赶走了无赖,晕倒了。醒来时,发现身旁是自己曾经一时善念放走的米甸公主西波拉。摩西十分羡慕米甸人自由自在的生活,于是和西波拉成亲,做了牧羊人。一次,一只绵羊引他进了一个山洞,在那里,他接受了上帝的命令:拯救他的人民。经过各种纠结,他终于明白了这是天意,是神的选择。所以他和西波拉一起回去,回到他曾经的家,回到他兄弟面前。拉美西斯已经不是曾经那个对摩西言听计从的孩子,他变得像爸爸一样独断专行。在苦劝无果的情况下,摩西不得不用了上帝的神力,让埃及变成一座死城。在他领导希伯来人迁徙的途中,拉美西斯穷追不舍,最后孤零零地死去。摩西和他的人民过上了和米甸人一样幸福快乐的生活。
从头到尾,“感谢神的赐予”如影随形,贯穿始终。可是对于埃及和希伯来,却有着不同的意义。从影片的最后,拉美西斯在海啸中孤独的死去,摩西则和人们过上了幸福自在的生活,我个人认为,这应该也是片方有意无意的暗示着,希伯来文明将有一个很辉煌的未来,而埃及文明终将因为它的挥霍与腐朽淹没在历史的海潮中。相比较而言,那时候的埃及人幼稚的认为,只要有不死的法老,只要有圣洁的祭司,只要有母亲河,就可以永生不朽;拉美西斯法老不止一次地说,自己与星月同辉,与太阳神同在,他们神化了神的力量,太过于依赖神的赐予,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而希伯来人,不论是被迫做苦力,还是最后走出一条大路,都是在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没有依靠任何人或物,也没有寄生于任何人或物。上帝什么样,连他的使者摩西都没有见过。上帝只是一种若有若无的存在。他不是粮食,不是衣服,甚至平常什么都不是,他只是在民族命运攸关的时候,才会作为一种精神上的指引,除恶扬善也好,启明星也好,都是一种“神赐的奖励”。而对于人民而言,正因为没见过,才有一种神秘感和向往的动力,才会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赤诚的心,才会自食其力,为了未来的光明。这样比较下来,两种文明的前途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乍一看到《埃及王子》这个名字,会一瞬间误认为它的主题是埃及文明,等看下来,这个故事则是希伯来文明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片段。而作为艺术作品,《埃及王子》中肯定有在原作基础上必不可少的创造与再创造。一些情感的描摹也是融入了主创人员的主观情感。但是这些细节的把握还是很符合史实的。比如摩西的母亲在把篮子放入河水中最后轻轻地哼起摇篮曲,最后留下不舍的眼泪,以及比如摩西后来的母后把篮子从河里捞上来,说这是神赐予他们的,这都符合历史上埃及人民把尼罗河奉为母亲河,认为尼罗河是神赐予他们的礼物,是孕育着生命和希望的母亲;比如米莉亚作为一条暗线贯穿始终,似乎有意无意地提醒着摩西,不论他是辉煌还是绝望,都不能忘记,母亲当时送他走就是为了日后他能来拯救全民族;比如建造宫殿和金字塔的奴隶的辛劳,正印证了摩西的一句话:这些辉煌都是建造在奴隶的背上,体现出辉煌史即血泪史的正确性;比如最后上帝把埃及变成一座死城,和诺亚方舟的故事不谋而合,都说明了上帝是人类的主宰,天命不可违;比如摩西与拉美西斯决裂,摩西一直都希望和平解决,他在神像下努力和拉美西斯一起回忆儿时的一切,希望他的兄弟觉醒,却终究听到他最不愿意听到的三个字:不可能!直到被逼到最后,拉美西斯的小王子也死去了,埃及空了,他靠在宫殿冰冷的墙壁上软绵绵的滑坐在地上,失声痛哭......让我们知道,他根本不想有这样的结果,可是为了希伯来民族的幸福,他不得不亲身经历这样残酷的事情发生,最后在彼岸的摩西用一句轻轻的“Goodbye,my brother”向那段曾经最美好最难忘后来最残忍最痛心的记忆做最后的道别,那一刻真的很有落泪的冲动。整个影片弥漫着浓郁的至善至美的人性和最崇高最神圣的民族使命感。让我看出制片真的是很努力地在试图还原那段让每个人都充满遐想的历史。我们之所以很想流泪,是因为我们脑海里积累的关于希伯来文明和一点点埃及文明的印象和想象与影片呈现给我们的不谋而合。
印象很深的还是最后他们在洒满阳光的大路上唱的那些歌。“只要你精诚所至”,就像每一个基督教徒一样,有着虔诚的心,有着坚定的信仰,有着美好的憧憬,并为之奋斗终生。这种奋斗可能是一代人也可能是几代人;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许许多多的人。但是时间和努力不会辜负付出它们的人,只要你是认真的。过程可能很曲折,但是爱一直都在,神一直都在,它会保佑着你。遇到抉择的时候,虽然有留恋有顾虑,但是要相信,是神选择了你,他有他的理由,而且你不需要知道,只要按照神的旨意去做,就一定会有收获。
作为《旧约全书》中《摩西五经》的一部分,《出埃及记》给整部圣经奠定了一个基础,这是希伯来人祖先经历过的故事,这也是希伯来文明发展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上帝的神迹不可考证,但是作为那些人的代表,让我们暂时相信有摩西这样一个人,他用他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希伯来人走出黑暗,走向光明。众所周知,希伯来人一向是充满智慧的。这也是这个文明很有代表性的一面。他们创造了基督教,这个目前在世界上教徒最多的宗教的教义,总能与时俱进的吸引着人们,或多或少的从中发现很多人生的真谛。
不知道希伯来人是不是想告诉我们,上帝不在天上,也不在脚下。他就在眼前,当你真的需要他的时候。平时,上帝在每个人的心里。
一部一个半小时左右的电影,给我们的信息远远不止这些。我只是从表面上几个方面做出以上的浅析,就当做是我对希伯来文明的一点点理解吧。感谢神的赐予,给我们这样个伟大的民族,和这样一段充满故事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