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20期“初”专题活动。
蛇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年是乙巳蛇年,同时也是一个百年一遇非同一般的特殊年份。因为它不仅是生肖排行第六位所至的“自然”蛇年,更有其独特的意义。
首先,2025年的蛇年为金蛇年,“金”象征着财富,所以说这是一个寓意顺风顺水极具发财的年份。
其次,2025年属于乙巳年,乙巳年60年才出现一次,龙在前,马在后,与其他生肖比较,蛇的文化内涵多样且复杂。
再者,灵蛇恰逢双春日,今年我们有两个“立春”。因此,蛇以其本身的生物属性,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这种独特性使得整个蛇年备受期待。
我之所以关心蛇年的种种迹象和说法,因为我属蛇,今年是本命年,关注蛇年,就是关注我自己。从新年伊始就研究它,看看与往年到底有什么不同,争取过一个快乐的本命年。
在我国,对于蛇的崇拜从古至今地延续着,蛇文化源远流长,在不同地域衍生出千姿百态的中华民俗,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从古代帝王至民间百姓,蛇即是受人敬仰的神圣而崇高的形象,寓意吉祥福瑞,同时也预示祸患灾难,令人心怀畏惧。所以说,蛇文化通过不断演变,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而且颇具神秘和复杂性。
“蛇”字的演变
“蛇”的本字为“它”,后加“虫”旁,就组成了现今的“蛇”字,用以指代身圆细长、有鳞无足的爬行动物。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它部》云:“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凡它之属皆从它。蛇,它或从虫。”“它”延长“虫”的尾巴,其字形呈现出动物身体卷曲垂尾的状态,故蛇又有“长虫”之名。
在家乡,从小到大,几乎没人说蛇,都是叫长虫,属蛇当然除外。如有小孩子被惊着了,大人就说:“这孩子被长虫吓着了,得给他叫一叫魂。”把蛇看得非常神秘,被它吓着了,是不得了的。
我一直都很怕蛇,“一着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像根绳子的东西都躲得远远的,但是,你越怕什么,它就越吓唬你,连做梦都经常梦到周围都是蛇。
生蛇为龙
蛇年前面是龙年,蛇在十二生肖中仅次于龙,被称作“小龙”,蛇蜕被尊称为“龙衣”。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把它看得无比神圣,但在自然界中却并不存在。古人以蛇为主体,汇集多种动物原型,想象构建出“龙”的形象。
东汉王充《论衡》云:“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东汉郑玄注《尚书大传》曰:“龙,虫之生于渊,行于无形,游于天者也,属天。蛇,龙之类也,或曰:龙无角者曰蛇。”蛇也因此成为帝王与权威的象征。
《史记•高祖本纪》记有汉高祖刘邦在芒砀山“斩蛇起义”得以建立大汉王朝的故事,白帝子化作蛇,被赤帝子所杀,预示秦王朝被“有天子气”的刘邦所灭。
人首蛇身的先祖伏羲女娲
蛇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在中国上古神话中,许多人物都有“蛇身”之象,如伏羲、女娲、神农、黄帝、祝融和共工等。《文选.鲁灵光殿赋》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拾遗记》:“蛇身之神,即羲皇也。” 王逸在注解《楚辞•天问》时说:“传言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女娲娘娘以其无尽的能量和智慧,创造了这片土地上的神奇人类。
民间有关人类始祖伏羲与女娲的传说甚多,有说两者为兄妹兼夫妻,赋予其“人面蛇身”人蛇合一的形象,为神与人建立起直接的血肉联系,呈交尾状,寄托着人类对生存延续、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蛇本身因能蜕皮且多产,也常被视为繁衍丰收的象征。
还有传说伏羲是蛇身人首,他的妹妹女娲,也是人首蛇身。兄妹二人在洪灾之后,再也找不到别人,只得彼此结合繁衍后代。蛇形融入“神躯 ”,也便成了先民想象中的始祖造型。
祥蛇纳福
蛇是吉祥、长寿与财富的代表,《诗经•小雅•斯干》云:“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拾遗记》记载,孙氏在怀孕时见长三丈的白蛇腾入舟中,后邻居见有白鹄自其家飞入云中,筮者曰:“此吉祥也。蛇、鹤延年之物,从室入云,自下升高之象也”。而后,孙氏生子张承名为白鹄,后承之子位至丞相、辅吴将军,年逾九十,果然为“蛇鹄之祥”。
此外,许多地方的俗语中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蛇盘兔”应用在婚丧嫁娶习俗中,在山西、陕西等地也是剪纸艺术的流行题材。
玄武龟蛇
玄武是中国古代的“四象”(四灵、四神)之一,同时也是二十八宿北方七宿的合称。《后汉书•王梁传》:“玄武,水神之名。”李贤注:“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玄武由龟与蛇组成,代表北方,五行主水。宋真宗为了避“圣祖”赵玄朗(即财神赵公明)的讳,将“玄武”改称“真武”。后来,真武又逐渐形成身侍龟蛇的人格化形象,到了明代,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成为受到广泛信仰的道教尊神。
我所在的佛山,按理说应该供奉佛才对,但佛山祖庙却供奉道教信仰的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当地人称北帝。因为佛山一向工商业发达,冶铁、陶瓷等大部分与火有关。
珠三角河网密布,水道纵横,交通以舟船为主,难免遭受行船风险,北帝为水神,所以,佛山人拜北帝目的是祈求防火防灾。所以大年初一去祖庙拜北帝,争上头柱香,那场面相当热闹。还有佛山的秋色游,也有北帝巡街的节目,又是一场盛大的活动。
在中华文化中,蛇常被视为幸运和吉祥的象征,特别是与龟蛇同框亮相时,更是长寿的标志。
蛇的脱皮天性甚至被看作重生与更新的寓意,代表生命的轮回与不息。在很多寺庙的水池里,一般都有龟蛇同体的石头雕塑,人们往上头投硬币,祈求平安。佛山祖庙内的叫作“锦香池”,当然,除了龟蛇同体的石头雕塑上头和水中存了不少硬币之外,水中还养了很多乌龟。
白蛇传传说
白蛇传的传说始于唐五代时期,基本成型于南宋,明代冯梦龙纂辑的白话小说《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该传说最早的较为完整定型文本。白蛇传传说明清以来在民间广为传颂,经过不断改编演绎,逐渐成为小说、戏曲、歌谣、年画、漫画、影视、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经典题材,发展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电视剧《白蛇传》早已得到老百姓的认可,白素贞和小青都是蛇的化身,是善良、正义和聪慧的代表。
今年春晚小品《借伞》,选取的就是《白蛇传》中的精彩桥段“断桥借伞”改编而成,将京剧、越剧、川剧、粤剧四大剧种元素融入其中,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幽默巧妙结合,在欢乐的气氛中感受经典的回忆和情感的碰撞,这个节目应该是今年春晚观众最喜欢的节目之一。
《山海经》中的蛇
李白《蜀道难》诗云:“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蛇是一种凶猛阴冷的动物,令人畏惧,而能够操蛇、珥蛇、衔蛇、戏蛇、践蛇等驾驭与控制蛇的人物,自然也就被认为拥有超常的神异力量。
《山海经•海外西经》:“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人们也因蛇的神秘对其产生极为丰富的想象,《山海经》中记有诸多与蛇相关的神灵异兽。如《山海经•北山经》:“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山海经•中山经》:“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
柳宗元《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散文佳作,也是历史上专论“捕蛇”的名篇。全文以令百姓饱受痛苦与恐惧的毒蛇之害来突出当时的苛政之毒,言辞真切而悲愤。篇尾“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堪称脍炙人口的佳句。
本文开篇还提及湖南永州野外毒蛇的特殊药用价值,中蛇毒者虽无方可医,但可“得而腊之以为饵”。宫廷太医征集此种蛇,能捕获之人甚至可以免除赋税,所以永州人争以捕蛇为业。
隋候之珠
在一些典籍文献的记载中,也有不少知恩图报、心怀善意的蛇。《淮南子•览冥训》注曰:“隋侯见大蛇伤断,以药傅之,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之。因曰隋侯之珠,盖明月珠也。”
这一段是说先秦时期隋侯遇负伤大蛇,给蛇敷药助其痊愈,后大蛇从江中衔来一颗明珠,以报答隋侯的救命之恩。东晋干宝《搜神记》中也记有“灵蛇报恩赠宝珠”的故事。“隋侯之珠”在古代与“和氏之璧”齐名,现用来比喻珍贵的无价之宝。
在古老的民俗中,蛇曾经是美好的象征,被崇拜的形象。
当然,蛇也有它的另一面,特别是有些成语,是带有贬义的,如牛鬼蛇神,杯弓蛇影,人心不足蛇吞象,农夫与蛇,魔鬼撒旦化身为蛇,诱惑夏娃和亚当食用了智慧树果子,犯下原罪被逐出伊甸园,类似这样的成语或者是故事能举出一堆例子,蛇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生灵。
不知不觉又一年,愿蛇年胜旧年,祝您、祝我、祝我们蛇年大吉,巳巳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