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主题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这句话对吗?
我的思维线索
看到这句话,我想起了尊龙,这位有着盛世美颜的男子,从生下来就没见到亲生父母,被一个老妇人收养后,一直到成为奥斯卡影帝止,始终过着被歧视、被孤立的生活,那个利用他领取政府救济金的老妇人,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他自尊、脆弱、敏感,喜欢陈冲却不敢表白,那么多爱他的女明星,包括为了多看她几眼,竟陪他打了一夜牌的林青霞,他都不敢接受,他最大的安全感来自自己,来自于陪伴他的宠物,来自于他成名后,摆了一屋的儿童玩具,今年68岁了,还孑然一身。
这句话的文笔是那么对称美,还带有一丝悲剧的色彩,被打动的我以为这句话是正确的,至少90%是正确的,直到这几日,我领悟到这句话的不恰当,因为我刚刚知道它出自于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自卑与超越》的作者。
洛伊德特别强调童年经历对人的决定作用,但他的学生阿德勒却提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创造性地解读自己的经历,去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而改变命运。
德勒进一步推论:不幸的经历,并不会决定人生。一个人既可以因此自暴自弃,也可能从此奋发图强。对经历不同的解读方式,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命运。
姐也介绍过,决定一个人成就的,是他的原生家庭,由原生家庭所引起的教育,后天的自我学习和人脉关系。
所以我以为一个人的幸福感也决定于这四大因素。阿德勒说的是成就,说的是改变命运,跟追求幸福又有什么区别呢?对于大多数来说就是一码事,这完全决定于一个人去怎么想,进而怎么做。
可是阿德勒为什么会说上面一段话呢?
我想如果加上几段注释就解决了。
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一种幸福的人是从孩童就开始幸福的,随着TA的逐渐长大, 童年建立起来的自信,自尊,自强和爱帮助TA战胜了遇到的无数困难,也放大了TA的这些特质,TA由幸福的儿童转变成幸福的成人。
一种不幸的人,是从儿童就开始不幸的,TA可能经历过暴力,孤独,虐待和冷漠甚至歧视,当TA带着缺乏安全感和不信任的心,去感受生活,对待成长中的成人世界的时候,如果没有人为TA点亮心中的孤灯,TA还会继续延续童年的不幸,尊龙也可能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但我认为他是不幸福的。(不过实事求是的说,我们普通人没有评价名人的权利,名人是用来敬仰的)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句话里有二个误区,一是认为成年幸福的人童年也是幸福的,实际上未必;二是认为童年不幸的人成年也不幸,其实也是未必。
们真正能不能达到幸福,与童年有关,但更与我们后天的认知有关,如果我们相信我们的奋斗,我们的努力和我们的追求,我们也一样能够成年幸福。
际上我感觉这句话是翻译的问题,正如那句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
说真的,如果不是翻译的问题,一个心理学大师,怎么会表达出这么暗示性极强的悲剧化论断呢?
的《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将自卑作为一个人格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泉,实际上我认为人格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应归结于很多因素,而自卑绝对起不到如此大的力量。
但是我却感动于阿德勒的这个观点,因为这是一种发明创造,这种创造让无数自卑的人解放出来,去实现自我。
于此,我想阿德勒应该表达的观点是:一个人无论童年如何不幸,他一样可以拥有幸福的人生。
让我们这些人中,童年有着不幸原生家庭生活的人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