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表现在你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每个姿态,每个想法,每个意识中,它表现在你点点滴滴的生活中。—《爱与自由》
很多时候我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因为会和孩子亲吻,拥抱,交谈。但是我却忘记了发生这些亲密动作的前提,必须在我感到心情愉悦时。
生活的一地鸡毛,带两娃时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让你抓狂和愤怒,即使知道控制情绪的步骤1234,但是在孩子一次又一次犯错的情况下,最终还是情绪爆发,伤害了无辜的孩子。
你怎么总是不听话?
你怎么总是让妈妈生气?
你干嘛又把衣服弄脏?
你不可以穿这衣服,太大了!
你不听话不可以吃零食!
你知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你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你要做个有礼貌的孩子。
熟悉的话语,熟悉的情景一一浮现眼前,让自己羞愧难当!
《当我遇见一个人》里面说道:爱他,如他所是。
这个是,就是孩子的本真。我爱你,仅仅因为你就是你,不因为任何别的原因。与你是否乖巧,是否聪明,是否捣蛋等因素毫无关系。不管你是如何的生命状态,我都全然接受,全然喜欢。没有一丝的抱怨,没有一丝的不满意。因为你就是你。
我从未真正意义上的爱过孩子,自始至终我爱的只是自己罢了。
孙瑞雪老师说:孩子可以唤醒我们生命深处的爱,世界上那么多孩子的诞生,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个地球充斥着无尽的爱,诱发你尝试着把你原有的失去的爱再找回来。而爱又是一项技能,是需要学习的。
如何去爱呢?《爱与自由》给出了答案。
爱他,就尊重他,给他自由,让他做自己的主人。
什么是自由?自由是指儿童的行为,心理,意志,情感,不受外力的支配和压迫。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以爱之名,让孩子按照“我”的意愿去成长:这不可以做,那不可以玩。剥夺了孩子的很多内在需求引发的体验和行动。比如孩子就是喜欢带有蝴蝶的衣服,可是你觉得穿裙子更好看,就逼迫着孩子按照你的意愿去改变行为,这就是没有尊重孩子。
再举个例子,孩子今天想看电视,因为今天你心情好,便欣然应允。可是当孩子第二天再次想看电视时,而你刚好情绪低落,于是就拒绝孩子,有时候还会责备她:学习不见你这么认真,就会看电视!瞧,面对同一件事情,你用了不同的态度去对待孩子,这也不是真正的自由,也不是真正的尊重。
那么,什么是尊重呢?尊重就是,孩子的行为不伤害健康,不伤害生命,不伤害道德,只要在这个范围内,孩子是可以使用自己所有的权利的。
自由和尊重,并不是让孩子肆意妄为!有些家长觉得既然认同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就代表着要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摘星抓月,结果把家里的孩子宠成小霸王。
我们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所有的尊重和自由,都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
拿看电视的例子来说,如何能做到既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尊重,又有足够的和自由呢?其实解决方法很简单:
1 和孩子商定一个看电视的时间段以及电视内容,规则是节目内容要健康。父母把合适的时间段和内容让孩子选择,这就是尊重和自由。
2选好时间段和内容后,告诉孩子,其余时间不管如何哭闹,都不能看电视。坚定拒绝几次过后 ,孩子自己就会明白即使哭闹也无济于事 ,久而久之,就会遵守这个自己制定规则(规则)
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的理念贯穿全书,里面很多观念也刷新了自己的认知。个人认为真正做到爱和自由 ,于很多家长而言是最难的。包括我自己。因为在中国的大环境下,各种攀比和急功近利的风气盛行,作为家长的我们,总是焦虑担心着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从而总是不由自主地让孩子按照我们所希望的去发展。
最最根源的是很多父母,从小也没有在爱与自由的环境下长大,因此也没有成长为完整的自我,内在依然是小孩。试问一个小孩如何给予另一个小孩爱呢?
爱他,如他所是。是我们作为父母需要一直学习的功课。而在学习爱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慢慢觉知和逐渐疗愈内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