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老生常谈的热点,读书方法和技巧随处可见。
但真正明白如何读书的人并不多,我也是其中之一。
一直践行语音写作,截止目前,已360万字了,不管输出质量,就管字数,也是大多数人达不到的。
随着语音写作的大量输出,原本的知识积累已枯竭,因此,必须加大输入,才能保持恒定的输出。
从2018年10月开始,在剑飞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大量阅读,用速读的方式:拿一本书,快速翻阅,感兴趣点就画出来,不感兴趣的就跳过,基本上 2-4个小时就能翻完一本。
涉及的书籍比较庞杂,基本都是群里伙伴推荐,就下单购买,从哲学心理学,到神话文艺类,到认知行为科学,有这样感受,有些书看得很慢,有些书则很快,前后翻了差不多 20 本书。
当翻完这些书后,也有了些自己的体会和心理表征:
- 速读的快慢,主要受原有知识背景影响。
- 看的多,知识点积累越多,有了相关知识底蕴时,书会越读越快。
关于知识,按照古典老师说法,通常分为一手知识,二手知识,三手知识。
一手知识就是这类知识的创始人,首先提出这类知识,这类知识可能会给人们带来新的启发和开创某类知识的新时代,是知识的源头,通常也称之为「 大部头」,这类知识通常比较难懂,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才能理解。
一些人学习一手知识,进行理解,消化,诠释,内化,输出。输出的知识通常叫做第二手知识,这些知识通常比较接近源头,比较纯正,理解正确到位。
基于知识的传承,也就是通常称之为模因。会有一大批人学习第二手知识,同样进行理解,诠释,输出,这就变成了第三手知识。从这里可以看出,经过两次的转化,知识的纯正度和密度越来越低。
人们在选书时,由于知识背景不一样,对某一类知识理解不够深入。通常性都会选市场上营销做的好的畅销书。
这些书通常是进过稀释的第三手知识,为了更吸引人,降低阅读难度,这类书加入了很多的故事或案例,看着厚厚的一本书,真正精华的内容很少,知识密度非常低,通常情况下一本书有10%~20%精华部分就已经很不错了。
一般性的读者,由于缺少知识背景,阅读时会被故事情节及案例吸引,按看小说的方式,一字不漏的看下去,有的也会做很多的笔记。从实用角度讲,这样的效率不高,花费了太多的时间,能吸收的知识少之又少。
大部头的经典,从一手知识到变成三手知识,可能有一本书变成了20本书,甚至更多。
经常性说要功利性读书,只看一手,是因为一手知识浓度是最高的,对于我们来说是最有帮助的,但通常第一手知识都是比较隐晦的,一般性人是看不懂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三手知识吸引人,因为有故事,简单,不烧脑,大脑这个「 认知吝啬鬼」最喜欢,沉迷于三手知识,久而久之,可能陷入了虚幻的低水平勤奋状态。
有时,看书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从简单的畅销书看起,期间会有思考过程,当积累的知识越多时,对书也能产生鉴别能力,出于对知识的渴望,会不断加入知识的浓度。
这就像阅读的「 马太效应」,读的越多,越感兴趣,越深入。
当然,这也是建立在主动阅读加思考的基础之上的。
打个比方,看第三手知识的书,二十本书阐述同样的道理,也就是精简缩水后的第一手知识。当看第一本时可能不太理解,看第二本是也不太理解,当看的越多本时,不同的书会引入更多的诠释,这样也就能理解了,但同时时间也被消耗掉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看第一本的时间会比较长一点,但是越往后速度会越快,因为书中的内容都已经理解了。
对阅读的过程的理解:
- 随着知识背景增多,阅读速度会越来越快。
- 看书的习惯,可能会从畅销书,也就是第三手知识开始,到第二手知识转换,一直到第一手知识。
- 伴随阅读过程,理解力的提升,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多,对知识浓度的渴求也会越来越多。同时,伴随鉴赏水平提升了,知识背景也越发的深厚。
- 为了提升读书的效率或功利性,尽可能不去读第三手知识,把时间花在第一手知识上。
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刻意训练的过程,只有读得足够多,有了量的积累,才能获得足够多的心理表征,形成读书体系和读书风格,才能理解如何去读书,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好书。
关于阅读,现在的经验:
- 快速的大量阅读。在短时间内吸收很多的知识点,这是知识联结组块的基础。
- 主动阅读。在读书之前规定一个时间,提醒自己,不要陷入细节,要看书的总体,只取有用的点。
- 要有耐心,读书是一个过程,读得足够多才会有足够的心理表征。
- 不断的构建和连接。与当下情境所连接,这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知识。当发现很多知识点能在大脑中串联起来时,那是一种非常愉悦的感觉,这会给下一次阅读带来更多的乐趣,甚至为读书带来更多的信心。
- 从最小开始,每周两本书,先读起来,形成读书的惯性,一旦这种惯性起来之后,就会更加容易启动。
- 当发现很多知识点能在大脑中串联起来时,那是一种非常愉悦的感觉,这会给我们下一次阅读带来更多的乐趣,甚至为读书带来更多的信心。
没有践行,就没有心理表征。
读书的关键在于去「 读」
方法再多,再好,那是别人的,不去读都是空。
去读,去体验,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