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运行阶段节能减排相关的因素较多,通过之前的梳理,可以明确看到之间对应的一些内容:
- 制冷取暖——保温系统——保温材料、空调、热泵
- 烹饪热水——厨卫灶台——烹饪设备、热水设备
- 生活照明——日常用电——电梯等耗电设备、可再生能源、储能设备
- 碳汇创收——园区绿化——植物
同时根据各地发布的《超低能耗技术导则》可以看出技术点,以上海市《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试行)》为例。
《技术导则》中编写分块
《技术导则》中为方便各方明确自身责任,以参建各方为主体进行划分。
- 总体指标——监督机构、建设方
- 设计措施——设计院
- 施工管理——施工方
- 运行管理——使用方
- 评 价——验收方(上海现阶段实施超低能耗建筑有容积率奖励,分为前期设计评审和竣工后能耗监测验收)
本文聚焦建筑总体指标中一些和建筑运行阶段相关的内容。
《技术导则》中总体指标
室内环境指标、建筑能耗指标、建筑气密性指标为约束性指标;
围护结构性能指标为推荐性指标并设定有限值;
能源设备及系统性能指标和技术措施为推荐性指标。
超低能耗建筑:适应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在利用被动式建筑设计和技术手段大幅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技术措施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的建筑,其供暖、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能耗水平应较2016年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降低50%以上。
超低能耗建筑的设计,应遵循“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原则,以室内环境和能耗指标为约束目标,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合理确定技术策略,优先采用外遮阳、节能门窗、围护结构保温等被动式措施降低建筑供暖空调需求,并结合设备能效提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实现建筑能耗的大幅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