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一本读过的书。
于是,脑子里就出现了这本小说,《过于喧嚣的孤独》。
这本书在我脑子里已经不怎么清晰了,现在写,肯定只剩下不可靠的感觉和不确定的情节。但无论如何,曲解事实也罢,还是想写一写这本书,写一写留存于脑海中的印象。是这些印象,带来了下面的文字。
这本小说描写了一份工作,工作内容是粉碎纸制品。这些纸制品被某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命运,归为垃圾。当垃圾被送到这里,就必须被粉碎。书、报、画没什么好例外的,因为隔天会被送来更多的书、报、画。这让我猜想死神的工作,他接待无数的人,好像大同小异,但如何能做到捆绑处理呢?如何不做了解置之不理呢?如何能没有好奇心或者同理心呢?所以这个“死神”翻阅了一个又一个灵魂,他领略它们的错综复杂,然后不得不肃然起敬的将它们打包成最规整的形状,送它们离开人们的视线。一个人,面对堆积如山的纸制品,不翻开它,它就不会展现它的世界,没有声响的躺在那里;翻开它,它就诚挚的一幕幕演说自己的世界,热闹非凡。这是每一个人热衷置身图书馆的原因,一个盛大的神秘。
而主人公又与其他的阅读者是不同的,如果让你猜想死神的工作环境,你应该不会想象出温馨浪漫,阴郁鬼魅到有可能,少不了的还有难言的孤独。不然谁能想象一个品头论足的死神呢!只有一个默默推进事件进行的身影吧!将同理心消融在一个个步骤中。
当这些书出现在他面前,便开始了消逝的倒计时。并且这里好像也公平的可笑,应该被珍视的书画并不会成为例外,珍贵的书同样可能是某个人眼中的无用之物。就像任何高尚的灵魂总归还是不会被死亡排除。而这样铁定的规律,又表现的如此随意,只需要某个人的一闪念,就有可能从有价值变成无价值,碍了事,甚至得被销毁才不算碍眼。不免让人唏嘘,到底什么是垃圾。而我们真的可以有如此的自信,去决定它们的去向吗?又是谁能给我们可以信服的评判标准?我们是在生命的轮转中,按部就班;还是在生命的轮转中,逆向而行?这样无措的状态下,人如何不脆弱呢!但或许是因为没有“爱的牵绊”和“爱的鼓励”,主人公一直在清醒中孤独着。没有人来消减他的孤独,他没有变得麻木;没有人来减损他的孤独,他无时无刻不清醒以对。
主人公的情怀没有让他成为留恋孤独的人,于是他如何送走这些书,他如何送走了自己。
孤独原本就是生命的本质吧。但孤独太直率,很难被欣赏。不过孤独病好像又是个很美的病症。尽管很难承受,但人们更不愿意承认承受不住。于是就在另一处寻找安慰剂。比如,有的人能承受不与人倾诉的孤独,但承受不了不看电视的孤独;有的人能承受不参加聚会的孤独,但承受不了不独自饮酒的孤独;有的人能承受不看电影的孤独,但承受不了不看书的孤独。殊途同归,总还是忍不住寻找一款安慰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