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关键词:积累、社交
柴静曾在《看见》这本书里说过:写文章做记录的时候,尽量记录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而非情绪。因为等到回过头来的时候,那些情绪不会让你看到人生发展的轨迹,并且回忆起来对自己几乎没有帮助。
坏情绪是干扰,也是发生时需要面对共处的事情。然而,记录情绪也并非无意义,它可以帮你内观,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本质,比如,上周我有焦虑上火,我看见自己不喜欢事情起了头没有结果,因为没有准备充分而临时取消了一天的分享,让我很不舒服。因为有了情绪在,为了让自己的体验感舒适些,我改进流程,预留足够的时间策划活动。
一、本周大事记
1、上课:网课+线下课,合作课
改进:网课的用的耳机,声音太小,持续上网课的话建议用话筒,重要部分用文字打出,至少在三处使用文字:开头、重点处、结果,是每一个片段的开头重点和结尾。另外图片使用清晰,准备好PPT,如果可以引流的话,可以学习成甲的分享,回复关键词能看到这期分享的思维导图。
合作课做了一次调整,与线下不同,合作课来的学员更关注互动、体验和实用性,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所以线下课的深度要拓展,最好一次以一个主题为单位。
2、积累的好处
下周去儿子学校分享1.5小时的思维导图,从开始设计到成型,花了一小时时间,有些出乎意料,说明我的积累是够的,在需要去做的那一刻,思路源源不断的冒出来。很享受这样的过程,体验到了积累的好处。
3、出门见人改变坏情绪
和老同事聚了一次,两小时的畅聊,让我回到了好状态时候的自己。一个人孤独的时候,把自己放到人群中,去看去听去碰撞,人毕竟还是社会性的动物。
4、出书进了一步
接待了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编辑,她给我提了很多书稿的建议,接下来修改签合同。我看到事情只要去做就没有那么难,框架已经搭好,接下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填补。
二、参加活动
1、苏汇读书会的活动《未来简史》
从第1期的发起到本周的第35期,我看到苏汇的变化。我还记得第一期的发起是源于自己阅读写书评的孤单,一路走来有很多的辛酸,即便是经营一件内心觉得小而美、温暖有价值的事情也会常常遇到挫折,考验定力、初衷,去年因为自己的内心动荡,在离职与否之间难以抉择的关口,主动卸任会长角色,到现在它更像一个互联网+的产物,是惊喜和有力量,我看到更多的人把苏汇当成家,链接的越多,时间付出的越多,就越有感情。今天朋友说这个组织我该轻松随意些,我觉得是对的,我做什么都会紧紧的抓住,紧张和很在乎。我常想这辈子我是来修炼放松和慢的,我天生是个容易紧张和急性子的人……
2、成为拆书家
走在了成为拆书家的路上,读书变得学以致用。拆书帮里更多的是男生,有认识了很久的几位伙伴,大家互帮互助,这个组织我也是喜欢的。
我想我会多参加些活动,见识不一样的组织,喜欢和伙伴们思维的碰撞,报团式成长。
3、IP营三期
秋叶建议我入三期,他说了之后,我马上报名三期,比起二期时候的加入,三期入营分分钟通过,三期我的感受了好多85后的新鲜活跃群体,单从出书的角度,就已经有N位。本周接到IP二期结营前的一次主持工作,因为儿子吉他演出,很抱歉的推掉了这次担当,比起其它组织,IP营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远方,看到广阔的世界。
4、参加儿子吉他演出
一个好老师对一个孩子的重要性也体验在兴趣班上,有一段时间儿子回家不想练吉他,后来我发现他的老师很没有生气的样子,主动跟琴行老板要求换老师,而且一定要好的老师,大概因为和老板之间有共同熟悉的人和我的坚决,给我们调了一个十分热爱音乐、会创作的台湾老师,之后儿子转型电吉他,之后参加演出,在家里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常常一个人无需监督的练习。
儿子演出时的专注,让我相信音乐会陪伴他的一生。这是我们作为爸爸妈妈送给他很好的礼物。
三、反思
细致的准备,同一方向上的不断精进至关重要。
尤其在创新上,在课程的设计上,每一个变化,都尽量的多演练,只有这样,才能往更好的方向去。
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活着,不着急,不偷懒。如此,就好。
感谢太多的人,感谢家人,朋友。离职近一年,我觉得生活要开始好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