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一坐到书桌前让我背书写作业我就感觉浑身发痒,如坐针毡,一会看看窗外的小鸟,一会听听隔壁家传来的电视声,慢悠悠地拿着笔在作业本上划啊划,这时我妈就会像监工头子看到偷懒的长工一样,嘭的一声从我身后椅子跳起来,大声呵斥道:“你有多动症吗?写个作业怎么那么费劲。”
多动症,医学全名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英文简称ADHD/ADD(后文为方便将直接使用英文简称), 这是多么熟悉的字眼,似乎伴随了我幼年的成长的标签。等我稍微大一点,我发现拥有这个标签的小伙伴还真不少,家长们在聊天时吐槽自家孩子不专心学习坐不住时都会给自己孩子‘确诊’为多动症儿童。但是在那个年代,这个名词似乎只是不好好学习的另一种表达,个别坚信自己‘科学育娃’的爸妈们能做的也就是给孩子补补锌补补钙。
近年来对ADHD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我这个曾经被吐槽不爱学习的或有‘多动症’的儿童长大后偏偏进入了教育领域工作,在澳洲工作的时候,无论在哪所学校,被专业心理/精神病/儿科医生确诊为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孩子的数量每年都在成几何倍增长,截止到2017年,光是美国就有640万介于4-17岁的儿童被确诊;在澳洲确诊率也超过了100万,平均每20人就有一位受此影响,而男孩往往比女孩确诊率更高。ADHD 也被公认为是一种脑部疾病。
那么ADHD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看完这两张图对ADHD的行为概括,我估摸着任何人都能在其中找到一两项符合自己的,难道我小时候真有多动症?我妈不会真的是位被埋没的医学天才?
到目前为止医学界并没有找到明确的致病原因,病情的严重程度更是差距巨大,而治疗上选择也很多。我遇见的多数家庭选择了药物治疗(分兴奋剂类与非兴奋剂类),原因无他疗效快啊,一粒药吃下去孩子就能在书桌前坐住了,想想都美好,再有就是配合一些行为治疗或认知治疗之类的。治疗的方法和种类也在不断更进。
医学界与教育界对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议题的讨论也是一直没有停止过,主要分为两个观点:
1. 一类人认为高确诊率代表了更多人对此类病的重视以及认知的普及,不同的疗法给深受其害的家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给家长及老师带去了新的视角,孩子是生病了而不是有意不听话。
2. 第二类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这个病是人生造出来的,孩子都有顽皮的天性,这不过是给无法有效管教孩子的老师和家长的一个好借口。为了让孩子变得所谓‘听话’就给💊根本是本末倒置。
不同的理念也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如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更多争吵,甚者造成家庭分裂;还有的孩子将医生开的处方药转手出售给没有生病的同学,只因部分尖子生由于背负家庭学业压力希望通过使用药物来帮助他们更加专心于学习;老师和家长也容易给不好管教的孩子贴标签(特别在孩子还并没有被确诊时);更甚者由于ADHD的部分行为表现和轻度自闭症相互重叠,少数家长倾向于医生将孩子确诊为自闭症从而得到更多政府补助,很多孩子因此也背上了自闭症的标签。
争争吵吵几十年,各个领域的专家们在ADHD的许多议题上都无法达成一个全面的一致。而中国在对于ADHD儿童的确诊,治疗,普及等各方面都还在起步阶段,不过我相信在未来的几年里,国内赶超的速度也会加快,我们也要做好准备面对随之而来各种挑战。
最后谈谈我的一些个人看法和做个小总结:
我坚信要相信科学,毕竟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相关的研究和治疗在一定程度是很有必要的。虽然科学随着不断的进步很多时候也在不断的被打破,有多少曾经被推崇的科学育儿法,几年后成了伪科学的代表,但这不是我们反对科学研究的理由。
ADHD 的孩子常被称为‘被错怪’的孩子,父母老师该保持高明敏感度,多了解孩子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原因,在这基础上如果还有忧虑要咨询专业人士。对于相对严重的案例,相应的治疗是必要的,这有时候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要知道任何确诊都需要专业的检测评估,这是一项非常严谨的科学。我们要很明确的一点是老师可以是教学上的专家但不是医学专家,是没有评判孩子生病与否的资格的。老师能做的只是把观察到孩子行为上的问题(排除其他可能性后),如实的传达给家长及专业医生。
另一个很有趣的观点是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的时间只占人类史的百分之一,专注式学习也是近代才开始的。想想我们的祖先,如果在狩猎的时候没有耳听八方,分散注意力的能力,估计也没有办法活着走出丛林。而对于携带着幸存下来的祖先的基因的我们,由于近代来对学习方式的变革,这项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负担?
因此在教学上我们也要考虑多样性,我们常说每个孩子都说独一无二的,所以也要接受每个孩子的学习方法也是多样的。
再者,对待ADHD确诊的朋友请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待他们,他们或许在专注力和某些行为控制上需要帮助但不代表他们的创作力,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比任何人差,很多我遇到的即使被确诊的孩子依旧在学校里的各个领域表现出色。这个群体在海外数量极大,随着医学的普及和确诊率的提高,我相信在国内这个群体的也会壮大起来,这也是可预期的结果不论好坏(即使在确诊病例数量上还存在着诸多争议)。
最后聊一聊家长们心理负担,养育一个孩子很不容易,加上自身工作,家庭等各种琐碎很多时候真的分身乏术。对很多家庭,一旦孩子生个病真的是压垮🐫的最后一根稻草,但请不要过分担忧,您并不是孤军作战,一定要积极寻求帮助而我们一直都在,笔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