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之前就火过一阵,当时我还挺鄙视它的,因为那时候我也在做内容平台的项目,对于这种用赚钱的方式吸引人阅读不以为然。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内容嘛,一定要足够优质才能够吸引人,一个内容平台如果内容都粗制滥造,是无法长久生存下去的。后来才理解,原来两者并不矛盾。中国有大把先靠着利用人性弱点的方式把用户量迅速做起来,然后再考虑走正经道路做长久留存,这种曲线救国的路子其实没问题,国外也很多这样的例子。
说到下沉,其实在16年我也观察到了这个趋势,当时我特别想做一个广场舞的app,从这个点切入这个市场。现在想想,即便是当时做了,可能也不一定能干得过趣头条拼多多这帮人。因为他们敢于走擦边球,敢于利用制度空白期将营销推向极致,我是不会的,我当时完全不赞同那种草莽英雄的做法。
另一方面,这节课让我意识到一些问题。我原来觉得自己对三四线城市的人很了解,因为自己就是三四线城市成长起来的。但如果让我去做这个产品,我一定不会选择用积分赚钱的方式去拉新,这是一个摆在我眼前的事实,但我没有经过仔细的调研分析,就完全会忽略的地方。仔细想想,小城居民真的就会因为省十几块钱而跑去更远的地方买东西,这种记忆存在我成长中的角角落落,却被如今习以为常的大城市生活给埋没。
所以你看,调研时多么重要,哪怕就是你自己曾经所处的人群,你都未必能做到十分客观的认识和了解,目标人群真不是坐在家里拍脑袋随便写写就能出来的。或许有些天才,能在脑中完整模拟一遍这样的流程,但我们不是,所以我们得扎扎实实的去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做出来,才能得到相对准确的结果。
这个案例让我最佩服的地方就是这点,它对目标人群的特点分析完之后,我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但当我再一看趣头条的做法,妈耶,简直是针对这群人量身定制的打法。但这一切我其实早就知道,这群人什么样我也知道,趣头条这样的打法我也知道,但我以前只觉得趣头条很low,我还纳闷为什么会有人为了赚钱去读新闻,他们真的会读吗?如果是我,绝对薅完羊毛就卸载。可我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这样的人群和趣头条low逼的打法二者之间的联系。有理由相信,这一切是有针对性的打法,而不是误打误撞胜利之后的马后炮总结。
最后我还想分享的一点是,人们常常会认为那些容易理解的东西没有价值。就像这个安索夫矩阵,看上去很简单,好像是个人一听就能明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用它。究其原因,我觉得并不是安索夫矩阵难学,而是因为它看上去太简单了,它的价值容易被人忽略。人们往往不会把它当回事儿,也不经常用它,用得少就导致用的不熟,所以很多人都知道,但真正能灵活运用它的人不多。这件事再次提醒我们,不要轻视那些看似简单的知识,因为往往最简单的道理就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