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认命,是所有重生的开始 | 《悟空传》观后感
文 | 张宗超
与读者书: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比我说的更重要的是你的思考。
昨晚去电影院看了最近比较火的一部电影《悟空传》,心中按耐不住某种感慨,这毛病,我决定不改了,否则我拿什么理由写这篇文章呢,你说是不是这样的?
如果你是希望从这篇文章看到我对本片的点评,比如,视觉冲击感如何?演员演技如何?影片有些什么可以吐槽的?很遗憾,我真谈不来,我很不关(zhuan)心(ye)。
值得庆幸的是,在你厌烦关于影片的各种内心的情感倾泻与各种影评后,我愿和你聊聊我从影片中“看到”的世界。
文约:3020字
阅读需要6分钟
认知升级便是一种成长,而成长是你开始有了“分别心”
这个时代的认知体系其实一直在提升,最明显的一点是,你会发现这个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在为个体发生。诸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请尊重每个人与你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不要把你的观点强加给任何人。”、“你的感悟是对的,也是错的。”这些话无不像一把钥匙,悄悄的启蒙着无数人的心智,向更高级的层次进化。
我不知道这现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是意味着不再分享自己的思考,只要自己有想法就好?还是意味着在每个人追求独立思考的同时,也义无反顾的想这个世界大声的说出自己的观点?毕竟个体的思考能力被激发后,意味着原来的营销、骗局和“洗脑”模式效果就大大降低,甚至被贬弃。
认知升级后,你逐渐有了“分别心”,懂得讨厌些什么,而不是一贯以“真善美”之类的词,简单粗暴的约束自己,而是学会认知人性,懂得博弈力量的存在,不再错误的以为自己不喜欢什么或讨厌什么,就是自己的不对的,这种罪恶感也将大大降低,你开始活得越来越潇洒,心灵越来越灵动自由。
比如,我很不喜欢注入太多个人情感元素的电影,不是说情感元素不好,而是什么都和爱情挂上钩,就难免会扭曲客观事实,且各类古装剧的主线也主打情感,好似没有情感,就真的“烧不起来”一般。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能牵动人心,可也最容易背离事实,特别是今年的诸多历史古装剧,很明显,这一点并不特指《悟空传》。
情感是人的基本诉求,凡是基于这一点出发的营销、骗局、说服等都屡试不爽,昨天腾讯新闻中恰有一条推送《帅哥民警假扮骗子进校园“诱骗”女学生 熟人上当》,其中“求助”的测试出发点就是情感诉求。
什么是“不死心”?
结界桥一战,悟空等人不慎落入凡间,成为凡人,几经波折,而后悟空被压在天机仪最底层,受尽各种痛苦,却一直未死去,因为他一直在等阿紫,再等到阿紫后,在阿紫的“劝说”下,灰飞烟灭。
从现实中来说,不死心并非生命意义上的永恒,而是对生活抱有希望,有所期待,心中仍存眷恋,简言之,心中有所希望,有所期待,便是不死心。
也就是常说的,人最怕的不是绝境,而是看不到希望,不相信希望,甚至自我绝望。
我还听说过不少关于老人的故事,大概都是因为在等某个亲人,而迟迟不闭眼,见了某个人后在眼下最后一口气的事,这无不是有期待,有希望在支撑。
人生来有太多的苦和不易,人人需修得这“不死心”,才能在这残酷的世界里实现“现世安好”的愿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所有人都觉得你不行,觉得你不可能做到时,你最应该做的不是放弃自己,而是冷静的分析,毕竟每个人的建议都有其局限性,不足以绝对的研判出某个结局。
——在某些时候,我总习惯反其道而行之。
——当很多人说我不行时,我偏不信,我偏不听。
——这不是抬杠,而是在分析之后的结论与自信。
何况人世之间,任何时候的结果都不是最终的,在每个结局之后,都有一个相反的变局。
而一颗“不死心”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支撑着你熬过那些所谓的黑暗时光、苦难的日子,然后助你获得前进的力量以及看到新生的希望。
抗命是所有重生的开始
在我看来,《悟空传》是以悟空“不服天命”为主线展开的,我有这样的认同,其实是因为我本身也一直在和所谓的“命”做抗争。
影片中,天尊一直强调说花果山的劫难是天命,天命不可违,等等,以所谓的“命”绑架了众多人的认知,以此加强自我的权力,就如二郎最后对天尊说的话,大意是“你说的不是我们的天命,而是你自己的天命”。
这一点怎么来理解呢?我去年写过一篇文章——《说你是傻逼,你就真是傻逼?》,我在此文中就讲述过我的观点。
人的语言是具有无比的力量的,每句话背后的暗示往往能够产生你无法意识到,以及无法抵挡的力量。避开“坏话”所带来的影响,需要清楚地认知到一个点:能被暗示的,也能被反暗示。也就是说,别人能够暗示毁灭你,同样的,你也能够自我暗示拯救自己。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还真有不少的“坏人”,也许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坏,更不知道坏在哪里,因为这种“坏”还有一个身份叫做“我这都是为你好”。
比如,有的人说我这辈子就如何如何了,这类话的暗示就是要“服从天命”,可这类人,真正过好的人不多,因为你越认命,就会越将就,越委屈,越难过。
“服从天命”的另一个逻辑就是,你要记住,你不行,你必须依赖于我,最后才能实行控制。自古帝王家的权术之一便是愚民心智,目的就是神化权力,实现控制。
事实上,这是背离现实的一种认知,一旦你信,就会沦为被控制的人,如此,又何谈主宰自己?
《悟空传》的悟空是一个“不服天命”的典型代表,这给每个在生活面前感到无力的人打开了一扇窗——信命,既是无力,更是无知;唯有不服从命,才能掌控命运,主宰自己的人生。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点也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只要个人意志坚定,世界就会改变,绝不是这样的。
在《悟空传》中,推翻天尊,打坏天机仪,无意识大快人心的结局,可不少人却没看到背后的代价——成一件事,绝不是单个力量或单方面力量促成的结果,而是社会不同力量博弈的结果。
古人云:“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便是最好的写照。在影片中就可以看出,从开始到结局,不仅有悟空一个人在抗争,不是悟空一个人抗命,还有阿紫、二郎、天篷、卷帘、花果山受难遭罪的凡人,这是多股力量的博弈,才有了大快人心的结局。
严格来说,这背后的代价是真不小。有不少人会说,电影是电影,小说是小说,音乐是音乐,现实是现实,这句话的意识是别信那一套,电影都是有套路的。
关于这一点,我有话说。
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固然,电影、小说、音乐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认知盲区,但并不能说明这些艺术作品和现实完全背离。我更相信一部电影,一部小说,一首歌,都是一个人生,一个世界。
只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领域,用不一样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有的人用歌曲写进自己看到的人生,比如李宗盛;有的人用电影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抗争,比如李安;比如我便是用这既能“杀人不见血”,又能“暖心却无形”的文字在表达我的看法。
想看电影一样活着吧
来点鸡汤吧,我不喜欢一味的熬鸡汤,但我也很不喜欢一味的反鸡汤。人生路很长,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易,多少都是需要鸡汤补补的。
继续写下去之前,我先问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因为电视剧某个角色“死去”而落泪的经历?我承认,我有过,而且不止一次,别看我是正儿八经的男生,在这个问题面前,我很坦诚。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看电影也好,看电视剧也罢,我们都希望主角一生平安,好运连连。可偏偏主角都是最苦的、最惨的、最委屈的,甚至要多凄惨就多凄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电影拍不出的。
这是为啥?因为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活着不容易,都觉得自己受了很多苦,这很能引起共鸣,很有代入感。可逐渐的,我看电影就没有那种心系主角的情结,也没有过多的怦然心动,而是能趋于平静的看完一部电影,这又是为啥呢?因为这么多年来,我终于明白了电影、电视剧的套路啊,反正主角最后的结果都很好。
说这些我不是吐槽电影、电视剧套路的,毕竟生活还真没电影、电视剧拍的那么有节奏和逻辑。我想说的是:
——生活的心态,也可以培养成像看电影一样。
——始终相信结果是美好的。
——始终相信主角的结局是美好的。
——而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这部电影的主角。
每个人的能量都是有限的,想要走得更远,是需要一定的能量支撑的,其中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就是喝碗鸡汤补一补。
谁没有过“想死的心都有了”的时刻?可这些毕竟不是生活的全部,最可怕的是很多人都容易活在自己的感受里和情绪里,刻意的强化生活的遭遇,这样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以至于使自己离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
面对生活的遭遇,每个人能做的是把握成长,提升认知,始终相信美好。
这篇文章标题虽是观后感,可写的篇幅又实在太广泛,我想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能从文字里读到你自己的东西,记住一句话:欲使人无欲,本身即是有欲;追求放下执着,本身便是执着。
最后以“悟空”的一句台词结尾:这个世界,我来过,我战斗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
文 | 张宗超
爱读书 | 爱写作 | 爱学习 | 爱思考
写人生规划 | 职场 | 自我成长的年青作者